東京科學大學透過自行構思的設計指南,成功開發出一種可廣泛控制p型/n型半導體特性與光學特性之「尖晶石型硫化物」材料。研究團隊也進一步證實,新材料在高效率綠色LED、太陽電池等用途具有應用潛力。發光二極體(LED)已廣泛用於號誌燈、照明設備等光源。然而,目前在綠光波段 的光轉換效率明顯下降。因此能高效率發出綠光的新材料開發成為當務之急。另在太陽電池領域,也亟需能更高效吸收光能的新型半導體材料。
有鑑於此,東京科學大學建立了一套旨在同時實現「高對稱性化合物可同時具備p型與n型導電性」以及「直接躍遷型並能於可見光範圍內廣泛控制能隙」等特性的設計指南。具體而言,包括「選擇具有立方晶系尖晶石型結構的化合物(AB₂X₄)」以及「在B位點使用具有 d⁰電子配置的元素,在X位點選擇硫元素」。
根據所構想的設計指針,研究團隊選擇了適切的元素。結果顯示,在尖晶石型氧化物中,價帶上端是由K點附近的能帶所形成;然而,在尖晶石型硫化物中,d軌域與p軌域的結合更為強烈,進而形成了深層的鍵結軌域。相對地,由非鍵結軌域組成的硫元素3p軌域則形成了淺層的價帶上端,因此更容易進行電洞摻雜。
研究中候選材料ZnSc₂S₄的能帶結構驗證了設計思路,呈現出目標的直接躍遷型結構。此外,若排除Mg等鹼土金屬,當A位置由具有(n-1)d¹⁰ns⁰電子構型且n ≥ 4的元素所佔據時,將會形成具有高度分散性的導帶。其能級變得更深,使得電子的有效質量更小,因此更容易進行電子摻雜。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以(Zn₁₋ₓMgₓ)Sc₂S₄作為靶材,並透過固相反應法合成了x=0~1的樣品。隨著x值的變化,材料的能隙可在約2.1 eV到2.9 eV之間連續變化,對應的發光波長也與能隙一致。換言之,在室溫下可於紫光至橙光範圍內連續控制發光波長。此外,當Mg的組成為x=0.3時,正好落在綠光區域。
研究團隊也進一步對ZnSc₂S₄進行載流子摻雜實驗。結果顯示,若在B=Sc的位置摻入Ti,材料會呈現n型半導體特性;若在A=Zn的位置引入缺陷,則會形成p型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