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劭聿、凡恩森、呂曼寧、楊舒閔、高端環、陳玠錡、周敏傑、黃萌祺、張佑祥 / 工研院機械所
隨著摩爾定律逐漸放緩,異質整合已成為提升系統效能與功能密度的關鍵技術。先進封裝技術不僅是晶片尺寸縮小的延伸,更是異質系統整合的核心支撐。本文探討了三種具代表性的先進封裝技術:穿矽通孔(TSV)、台積電的晶圓上晶圓封裝(CoWoS)以及扇出型面板級封裝(FOPLP),分析其技術原理、優缺點與應用場景,並比較其在成本、效能與可擴展性上的異同。此外,亦探討3D封裝與Chiplet架構整合的最新趨勢,以及AI與高效能運算(HPC)對先進封裝的驅動需求。最後,透過材料創新、熱傳設計與系統級整合的持續進展,本文提出未來異質整合封裝的發展方向。
【內文精選】
先進封裝關鍵技術
3. 工研院機械所TGV製程方式
(1) TGV附著層沉積製程
目前業界使用PVD濺鍍鈦金屬層來提升玻璃與銅的附著力,但PVD製程階梯覆蓋率不佳,無法於通孔內完成連續性金屬薄膜沉積,故無法用於高深寬比(AR >10)的通孔中,且附著性表現也較差(<3 N/cm),同時還有設備價格昂貴等不利因素。因此工研院機械所提出創新之濕式鍍膜技術,利用金屬氧化物透過濕式製程的方式,先將含有金屬氧化物的溶液以浸泡方式均勻塗佈至TGV基板後,再透過燒結方式進行固化,並在玻璃材料上形成高附著力之附著力提升層(Adhesion Promoting Layer; APL)。後續再以化學鍍銅製程,將金屬銅還原在附有APL之TGV的基板上,產生可靠的連續性銅晶種層,可以有效解決附著力不佳及階梯覆蓋率過低等技術問題,也克服 PVD設備過於昂貴等缺點。其能於高深寬比(AR > 20)之孔內完成均勻附著層與晶種層沉積,使孔內階梯覆蓋率達到>65%,且銅層與玻璃之間的附著性達到>3 N/cm。
4. 工研院機械所TGV電鍍填孔技術
工研院機械所之TGV電鍍填孔技術係藉由改變擴散項因子以增加電鍍架橋反應的效率,因此開發一含有硫醇小分子化合物的特殊電鍍添加劑,因其分子量較小,且立體結構相較其他電鍍填孔配方中的物質小,故具有高擴散特性,能快速擴散至TGV的中心位置,使得H型電鍍架橋時間有效縮短,並避免現有X型電鍍架橋方式產生缺陷的可能性。
(1) 6” 50 μm × 500 μm TGV Wafer
所開發之全濕式高深寬比TGV電鍍填孔技術應用於50 μm × 500 μm (AR = 10) 6吋晶圓,從圖十九中可以發現不論是晶圓中的哪個位置,TGV通孔均已完整填充且無任何缺陷,證實此項技術應用於高深寬比TGV通孔是可行的。

圖十九 工研院機械所6” 50 μm × 500 μm TGV Wafer SEM圖
(2) 6” 100 μm × 800 μm TGV Wafer
此技術也應用於100 μm × 800 μm (AR = 8) 6吋晶圓,從圖廿中可以發現到TGV通孔均已填滿且無任何孔洞缺陷形成,證實了此項技術不僅適用於50 μm × 500 μm (AR = 10)的TGV通孔中,100 μm × 800 μm (AR = 8)也能順利填充----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廿 工研院機械所6” 100 μm × 800 μm TGV Wafer SEM圖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66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