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導言】
	謝添壽 / 工研院材化所
	 
	隨著全球對人工智慧(AI)、高效能運算(HPC)與物聯網(IoT)應用需求的快速成長,半導體晶片在性能與功耗間的平衡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摩爾定律逐漸逼近物理極限,前段製程材料技術的創新已成為推動製程節點(如2 nm及以下)持續微縮,並決定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核心。本專題聚焦於先進光阻材料、高介電常數薄膜、原子層氣相沉積/蝕刻技術(ALD/ALE),以及新型非揮發性記憶體材料等前段製程關鍵領域。透過系統化的材料設計與製程整合分析,探討其技術演進、研發趨勢,以及次世代奈米材料在微縮製程下所面臨的挑戰與契機。
	 
	首先,丙烯酸酯光阻材料憑藉高分子設計自由度,已成為化學增幅型光阻的主力體系,並在極紫外光(EUV)微影中展現酸擴散控制與線邊粗糙度改善的潛力。其次,低碳氟光阻添加劑則呼PFAS禁令與綠色製造趨勢,藉由短鏈碳氟結構設計,兼顧塗佈均勻性與環境永續性。
	 
	在閘極材料領域,高介電常數前驅物技術以稀土氧化物為核心,結合原子層沉積與氮化處理,突破等效氧化層厚度(Effective Oxide Thickness; EOT)與漏電流限制,支撐邏輯與記憶體元件的長期可靠度。而ALD與ALE技術的整合,進一步構築出可雙向精準控制的「ALD-ALESupercycle」概念,成為次世代二維材料與閘極全環繞(Gate-All-Around; GAA)/鰭式場效電晶體(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FinFET)結構的核心製程;ALD提供原子級精準沉積,ALE則實現選擇性原子層移除,兩者結合可突破傳統製程在解析度與蝕刻控制上的極限,預期將成為2 nm以下製程整合的關鍵技術。
	 
	最後,於新型非揮發性記憶體領域,磷酸鹽半導體玻璃在電阻式記憶體(Resistive Random-Access Memory; RRAM)中展現非晶材料的新興潛力,其極化子傳導機制與導電絲理論相互結合,為全玻璃透明記憶體元件開啟全新發展契機。全球半導體前段製程材料的研發正朝「原子級控制、分子級設計、綠色製造」三大方向邁進。材料創新不僅追求性能極限,更著重於永續性、環境友善與製程整合性。本專題鏈結材料科學與製程應用之需求,強調材料設計與製程技術的整合創新,這不僅是因應製程挑戰的基石,更是推動未來電子元件性能提升與產業永續發展的核心動能。材料科學的每一步突破,皆將為下世代晶片性能與功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