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刊登日期
  • 碳纖維複合材料市場蓄勢待發,航空與汽車為成長雙動力

    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發表了一項調查報告,預測2050年碳纖維複合材料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2024年的2.6倍,約為8兆6,864億日圓。碳纖維複合材料因具備輕量、高強度、高剛性等特性,預期將在飛機、汽車、風力發電葉片等廣泛領域中獲得更多採用。近期在環保意識提升的背景之下,回收再利用的趨勢亦日漸...
    2025/09/17
  • 天然橡膠伸縮驅動低溫熱能轉換,實現動力與電力回收

    日本東北大學與法國里昂國立應用科學院(INSA Lyon)、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研究團隊成功利用天然橡膠會隨溫度變化伸縮的特性,從低於200℃的低溫廢熱中取得高效率的動力能量。此系統亦可將動能進一步轉換為電能,藉此可望成為一種新型熱電轉換技術,達到進一步的普及應用。 &n...
    2025/09/16
  • 低環境負荷回收新技術,LiB隔離膜與活性物質可同時自動分離

    金澤大學開發了一項在回收鋰離子電池(LiB)時,可於捲取隔離膜的同時剝離活性材料的「手部機構」。此機構利用雙指夾具(Gripper)進行捲取,同時透過刮刀(Blade)剝離活性物質,可同時實現隔離膜的回收與活性物質的分離,預期能大幅提高電池分解與再生的效率。   新機...
    2025/09/15
  • 透過離子注入賦予r-GeO₂ n型導電性,Patentix推進r-GeO₂實用化

    二氧化鍺(r-GeO₂)具有4.68 eV的寬能隙,可同時實現p型與n型導電控制,可望成為次世代功率半導體材料而受矚目。日本立命館大學衍生新創企業Patentix日前成功透過離子注入技術,為金紅石型(Rutile) 的r-GeO₂賦予n型導電性。   早先Patent...
    2025/09/15
  • 利用濺鍍法製作高品質ScAlN薄膜,可望促進次世代高性能電子材料開發

    東京理科大學與住友電氣工業、東京大學利用濺鍍法(Sputtering)成功製作出高品質的氮化鋁鈧(ScAlN)薄膜,可望有助於實現小型、高性能之次世代電晶體的開發。研究團隊在AlGaN/AlN/GaN/SiC基板上進行薄膜成長,並確認在750℃時能獲得最平坦且高品質的薄膜。  ...
    2025/09/15
  • 利用史萊姆電解質提升鋰離子電池安全性與回收效率

    東京科學大學開發出一種利用水與四硼酸鋰形成「史萊姆狀物質」所製成的鋰離子電池。由於未使用可燃性電解質,因此具備高度安全性,且可有助於簡化製程。此外,將正極材料溶於水後可從中回收鈷等稀有元素,可望成為一項以資源循環為前提的電池製品。   此項技術係以非晶質四硼酸鋰與水製...
    2025/09/15
  • 在300℃下具有世界最高質子傳導率的穩定氧化物,將可大幅降低SOFC成本

    九州大學成功開發出一項可將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的運作溫度降至300℃的電解質材料。透過此項研究成果,SOFC將無須使用高價的耐熱材料,進而有助於大幅降低成本。   SOFC運作溫度一般高達700℃~800℃,因此必須使用昂貴的耐熱材料。若將其廣泛應用於家庭或...
    2025/09/15
  • 利用水即可切斷最穩定的碳–氟鍵結,創新微液滴反應實現快速脫氟

    由名古屋工業大學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突破性的技術,可利用水切斷有機化學中最穩定之一的「碳–氟(C–F)鍵」。研究團隊在空氣與水的界面透過直徑僅約5 μm的微小液滴「微液滴(Microdroplets)」,無須使用任何觸媒或試劑,即可在極短時間內有效切斷C...
    2025/09/15
  • 高效率且成本減半,N.E. CHEMCAT新觸媒成功應用於含硫化合物氫化反應

    日本觸媒大廠N.E. CHEMCAT經過實證,確認自行開發的化學合成用貴金屬觸媒在含硫化合物的氫化反應中展現出優異的觸媒活性。該產品的鈀(Palladium)含量減半,但仍可有效應用於硫化合物的氫化反應,將能實現大幅降低觸媒成本的合成流程。   一般貴金屬觸媒與硫具有...
    2025/09/15
  • 東京大學開發奈米級「分子瓶」,精密控制機能性高分子合成

    東京大學開發了一項奈米尺寸的「分子瓶(Molecular Flask)」。這是一種形似瓶刷(Bottle Brush)的單一高分子,其核心部分周圍的空間可作為反應容器(反應場),可進行將多個小分子單體(Monomer)連接起來的「聚合反應」,藉此合成高分子(聚合物)。此項技術至少可適用於2種不...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