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森永、楊育愷 / 彰化基督教醫院
面對抗生素抗藥性(AMR)日益加劇,醫療照護相關感染(HAIs)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挑戰。傳統清潔與消毒方式因效果短暫且執行困難,效能面臨瓶頸,抗菌材料因而興起,提供持續性、內建式的感染防護方案,並透過釋放抗菌劑、接觸殺菌或表面改質等機制抑制病原菌附著與滋生。此類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醫療器材與環境表面,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其中,鈦銀複合材料憑藉其廣效抗菌活性與穩定釋放特性,展現臨床應用潛力。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將該材料導入空氣過濾與高頻接觸表面塗層,透過臨床實證,可望打造對抗超級細菌的新防線,為醫療感控與抗藥性問題提供創新解方。
【內文精選】
成熟的抗菌醫療產品及臨床實踐
4. 抗菌醫療紡織品
醫院中的病服、床單、被套、窗簾甚至醫護人員的工作服,都可能成為細菌交叉污染的媒介(如圖五)。將銀離子或季銨鹽等抗菌劑通過奈米技術或共混紡絲技術融入紡織纖維中,製成的抗菌紡織品能有效抑制細菌在織物上的存活與繁殖。即使經過多次洗滌,仍能保持一定的抗菌活性,為切斷接觸傳播鏈提供了一道額外保障。
圖五、抗菌醫療紡織品應用
銀基複合材料:抗菌領域的新星與協同作戰的潛力
2. 工研院鈦銀抗菌複合材料:臨床場域中的創新防線
本次驗證計畫涵蓋了加護病房、手術室、慢性病房與護理站等臨床高風險空間,針對床欄、遙控器、滑鼠等微生物污染熱點進行抗菌塗層(Antimicrobial Coatings)施作,並透過菌落數計數(CFU)、ATP生物冷光儀與菌相分析等方法,定期追蹤表面與空氣的污染情形。抗菌塗層作用如圖七所示。初步數據顯示,噴塗後的物體表面污染指數明顯下降,材料可長時間在表面維持抗菌效力,有效抑制常見致病菌的滋生與傳播。由於抗菌塗層能減緩病菌在物體上的附著與繁殖,不僅降低了交叉感染風險,也延長了清潔週期,在人力資源有限的醫療院所中,實質減輕了護理與清潔人員的負擔。
圖七、抗菌表面
除了應用於硬表面材料,工研院亦將鈦銀抗菌技術延伸至醫療紡織品領域,透過前段製程技術,將抗菌材料直接導入紗線本體,開發出具備長效抗菌與抗病毒性能的機能性布料。此創新製程有別於傳統的後加工塗佈方式,不僅顯著提升抗菌效果的穩定性與耐洗性,更具備優異的耐高溫洗滌能力。即便經歷醫療環境所需的高溫洗滌程序,仍能有效維持其抗菌、抗病毒效果,克服了市面上多數抗菌產品在高溫條件下性能衰退的限制,展現高度的技術發展潛力與前瞻性。目前該技術已導入實際場域,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應用於病房隔簾布料。多項臨床研究指出,病房隔簾為院內感染的重要傳播媒介之一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63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