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誠、陳正忠 / 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
新冠病毒(SARS-CoV-2)疫情突顯環境消毒是公共衛生中重要的一環。病毒可透過飛沫、氣溶膠或受污染表面傳播,因此開發有效的抗病毒消毒產品成為切斷傳播鏈的重要手段。各國均已加強抗病毒消毒產品的開發與檢測標準,尤其是以抗病毒消毒液為主的材料,廣泛應用於醫療、公共場域與日常環境中。目前常見的抗病毒消毒劑如酒精(70%以上)、次氯酸鈉、過氧化氫與季銨鹽類等,這些消毒劑均能有效破壞病毒包膜與蛋白質結構。然而,隨著病毒變異與產品大量應用,抗病毒材料仍面臨安全性、穩定性與長效性等挑戰。抗病毒消毒材料未來發展趨勢包括:強化長效、低刺激性且具廣效抗病毒的新型材料,例如奈米銀、光觸媒與抗菌塗層等。部分新型材料已開始應用於醫療器材與公共設施表面,此外需提升實地模擬條件下(如乾燥表面、有機物干擾)對消毒效果的驗證,避免僅依實驗室標準條件評估而低估實際應用風險。總結而言,環境消毒技術在後疫情時代仍是防疫核心措施之一,而消毒材料與檢測方法的創新,將是面對未來新興病毒威脅的重要防線。
【內文精選】
前 言
當冠狀病毒的脂質包膜、糖蛋白與病毒基因組等結構遭受損害或破壞時,將導致其失活或降低其傳染性。在疫情期間已有對於SARS-CoV-2的消毒劑評估與使用建議相關探討。研究顯示,乙醇濃度超過70%與異丙醇濃度在70%~100%之間具備顯著殺病毒效果;而其他部分消毒劑則顯示效果較差甚至無效,且其中一些甚至對人類健康與環境亦構成威脅。圖一概述了常見的消毒劑及其抗病毒機制,以及COVID-19大流行期間消毒的必要性。
圖一、消毒劑及其抗病毒機制與COVID-19大流行期間消毒的必要性
奈米複合材料與抗病毒相關應用
這類奈米塗層可於物體表面形成無污染的保護層,進一步防止病原體附著與傳播。不過,其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仍需進一步評估與研究。目前,已有多種奈米系統被應用於家電、個人防護設備(PPE)、口罩與表面防護塗層等領域,有效降低病毒感染擴散的風險。相關基於奈米材料的塗層設計、防護效果及對多種病毒的應用情況,詳如圖四所示。
圖四、不同類型的奈米塗層在醫療、家用和其他器具上的應用
台灣方面,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亦研發出名為「MCL奈米防護液」的產品,該鍍膜以水為基底並添加二氧化鈦奈米複合材料,及其延伸的紡織品應用—「HyTAMO」技術,皆能透過光催化反應實現高效抗菌與抗病毒功能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63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