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信州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款大幅提升了熱分解性的改質壓克力玻璃。
為因應廢塑膠問題、資源枯竭及碳中和政策等議題,從塑膠回收碳資源並予以再利用之化學回收技術備受關注。其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因其高透明性與低製造成本而廣泛應用於照明設備、窗板、鏡頭、大型水槽、光纖等領域。PMMA具有透過加熱解聚為原始單體–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特性,因此被視為具實用性的回收再利用材料。然而,解聚所需溫度高,故仍有能源效率的課題待解決。
三苯甲基酯(Trityl Ester)在300℃以上的高溫下會熱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與自由基(具有未配對電子的原子或分子)。研究團隊提出一項策略,利用此反應中產生的自由基作為起始點,誘導PMMA的解聚反應。而作為原料的三苯甲基甲基丙烯酸酯(Trityl Methacrylate; TMA)是一種已被工業化生產、常用於手性管柱(Chiral Column)固定相的單體。
PMMA在工業上一般是透過塊狀聚合或懸浮聚合製成。信州大學將MMA(95 mol%)與TMA(5 mol%)以相同手法進行共聚合,結果在兩種製程中均成功生成高聚合度的高分子材料(即改質PMMA)。
改質PMMA展現出與一般PMMA相當的透明度,且機械強度有所提升,表示其作為壓克力玻璃的性能並未因改質而下降。此外,改質PMMA的熱分解性大幅改善,在300℃以下幾乎可以完全解聚。
信州大學進一步將改質PMMA在減壓條件下加熱15分鐘,溫度從25℃上升至270℃之後,發現反應容器內的改質PMMA完全消失。此時反應容器連接了一個以液態氮冷卻的燒瓶。將壓力恢復至常壓並將燒瓶回溫至室溫後,成功以高純度回收了無色透明的MMA液體,產收率達95%。研究結果證實,藉由TMA的改質處理,可有效提升PMMA的回收性。
此外,研究團隊也將此項技術應用於市售壓克力板。將壓克力板切割後,將其側鏈中的甲基酯基團轉換為三苯甲基酯(Trityl Ester),再進行減壓加熱處理,成功回收了高純度MMA,回收率為92%,相當於以壓克力玻璃為基準的再生率69%。信州大學指出,PMMA的全球需求超過300萬噸,此項技術可望成為實現PMMA化學回收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