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世代超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設計—鋰金屬負極的開發、應用與安全性(上)

 

刊登日期:2025/4/5
  • 字級

王復民 / 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 
 
鋰金屬是一種活性極高的1A族鹼金屬物質,因為是原子序最低的金屬物質,所以在電池整體重量與鹼金屬容易延展的設計考量下,鋰金屬能計算出最大的重量與體積能量密度。然而,鋰金屬高活性的缺點,使得鋰電池的商業應用性被侷限,如:儲存使用的安全疑慮、電池壽命性能低落、製程環境嚴苛以及原材料成本昂貴等因素,因此才有了後續使用碳/石墨取代鋰金屬作為電池陽極材料的翻轉。近期電動車輛、儲能需求大幅提升,對於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的期待也刻不容緩,諸多學者與產業紛紛提出再次使用鋰金屬作為電池材料的可能性。鋰電池相關技術在經過了超過35年的商業運轉以及技術精進的演進之後,鋰金屬的商業使用已出現可能,本文將針對過往鋰金屬使用會出現的問題、學理機制以及目前可能的解決方案進行介紹與剖析說明。
 
【內文精選】
鋰金屬的製造
透過蒸發濃縮程序,可將鹵水中的氯化鋰濃度提高至6,000 ppm,再經由碳酸鈉的置換反應得到碳酸鋰(Li2CO3),後續用以製作鋰金屬。另一個方式是將鋰輝石加熱至1,100˚C並與熱硫酸混合,可以反應形成硫酸鋰(Li2SO4),後續亦使用碳酸鈉的置換反應得到碳酸鋰。相較於鹵水製程,這個礦石反應程序耗費能量也造成較昂貴的製作成本。總而言之,前述的產物碳酸鋰須再與鹽酸(HCl)反應製作成無水氯化鋰(Anhydrous LiCl)結晶。
 
製作鋰金屬薄膜
根據前述,鋰金屬純物質獲得之後,可用以下幾個方式製作成鋰金屬薄膜。首先是一般的碾壓延展(Rolling)程序,如圖一所示,可以透過雙滾輪間距的大小控制來達到最終薄膜的厚度。
 
圖一、碾壓延展程序製作鋰金屬薄膜
圖一、碾壓延展程序製作鋰金屬薄膜
 
為何要使用鋰金屬為陽極
圖四(a)所示為傳統鋰離子電池構造,其陽極是由石墨/碳/矽等材料所組成,也因為這幾種材料不具有延展性質,且就本質密度考量具有相當的重量,因此在電池組裝製作完成後的體積與重量是有一定數值的存在。根據目前商用單電池設計的趨勢來看,以富鎳層狀材料NMC811為陰極、軟碳石墨為陽極、5~6 mAh/cm的面電容量電極設計下,大致上可以得到250~300 Wh/kg或是700~800 Wh/L的能量密度。如果將陽極替換為重量更輕且能夠延展至厚度非常薄的鋰金屬,依照前述的設計,電池重量與體積將大幅減少,如圖四(b)所示,以富鎳層狀材料NMC811為陰極、5~6 mAh/cm的面電容量電極設計下,得到>400 Wh/kg或是>1,000 Wh/L能量密度的鋰金屬電池將不會只是夢想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四、(a)傳統鋰離子電池構造,使用石墨為陽極;(b)鋰金屬電池構造,使用鋰金屬為陽極
圖四、(a)傳統鋰離子電池構造,使用石墨為陽極;(b)鋰金屬電池構造,使用鋰金屬為陽極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60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