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銣導入鈣鈦礦結構,實現可高溫使用的強介電材料

 

刊登日期:2024/6/8
  • 字級

日本芝浦工業大學與精密陶瓷中心(JFCC)、東北大學、學習院大學、東京大學共同開發了一項將銣(Rb)摻入鈣鈦礦型化合物的方法。利用高壓合成法,成功地將大離子尺寸的Rb導入鈣鈦礦結構,藉此可望實現可取代鈦酸鋇(BaTiO3)的強介電材料。

多數達到實用化的電容器採用BaTiO3做為介電材料,但由於其晶體結構,在120℃以上的溫度下特性趨於劣化。另一方面,雖然鈮酸銣(RbNbO3)在理論上具有高性能,但利用現有方法難以合成。此次研究團隊將非鈣鈦礦型的常壓相RbNbO3以4萬氣壓、900℃、30分鐘的條件進行熱處理,進而獲得了直方晶鈣鈦礦型RbNbO3

鈣鈦礦型BaTiO3與鈮酸鉀(KNbO3)皆為強介電材料,已知其介電性能與晶體結構密切相關。有鑑於此,研究團隊利用X射線繞射法在 -268~+800℃溫度範圍內對於鈣鈦礦型RbNbO3因溫度變化而引起的結構變化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雖在低於室溫時未出現結構變化,但220℃以上時會變成正方晶鈣鈦礦,300℃以上則變成更垂直拉長的第二正方晶(Tetra2 phases)鈣鈦礦,而高於420℃時即回復為非鈣鈦礦之常壓相。在第二正方晶狀態下可望因強應變而具有高介電常數。這一系列的相變可利用第一原理計算預測的結構穩定性予以解釋,特別是第二正方晶與施加負壓計算所得到的結晶構造呈現一致。

在所得的高壓相中,可觀察到與KNbO3具有相同強度的二次諧波產生,證實其具有極性結構,且獲得了相對較高的介電常數。透過提高樣品密度,將可望獲得KNbO3同等以上的介電常數。研究團隊表示,活用高壓合成將可望摻入較大的銫離子。今後結合材料資訊學,或將能設計、開發出不含鉛的壓電材料。


資料來源: https://xtech.nikkei.com/atcl/nxt/news/24/0067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