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積極推動鎂蓄電池之正極材料開發

 

刊登日期:2021/9/24
  • 字級

日本東北大學積極推動鎂蓄電池的正極材料開發,並針對有望成為理想材料的硫黃系材料、氧化物系材料,提出了有助於改善材料性能之設計指引提案,並分別製作出高容量且能提高充放電速度的液體硫黃/硫化物複合材料(硫黃系),以及可大幅提升循環特性之缺陷尖晶石型構造的鋅錳系材料(氧化物系)。

為了提高導電性,硫黃系材料有與導電性物質複合化的必要。而東北大學提案的新材料有別於使用製程繁雜的碳系材料,係讓金屬元素成分從金屬硫化物中電化學性地脫離,由液體硫黃(活物質)與多孔性硫化物組成的複合體。多孔性硫化物可確保導電性,將硫黃封閉於正極內,則可防止溶出至電解液。研究團隊利用以二硫化鐵(FeS2)為出發材料的複合材料,並以150℃左右的離子液體做為電解液,進行了充放電特性評估,並確認電流密度在硫黃基準時為1,246 mA/g,與氧化物正極(10~20 mA/g)相比,可實現約100倍的高速充放電,容量也達到約900 mAh的高水準。

另一方面,在氧化物系中具有三次元網絡構造的尖晶石型材料被視為有望材料,但仍有循環特性的問題有待解決。東北大學評估了各種材料組成,但經過10~30次的充放電後,仍會產生顯著容量降低的狀況。評估原因是因為鎂離子的插入,產生岩鹽型構造的相轉移,進而妨礙了充放電的進行。對於此問題,研究團隊為了導入鎂離子的新擴散路徑與收納部位(Site),而將焦點放在尖晶石型構造之八面體部位的陽離子缺損構造。透過利用ZnMnO3,確認維持在2~3V的高電位、約100mAh容量的同時,實現了超過100循環的充放電。由於不使用鈷,將可望有助於降低成本。

上述材料係為了評估正極的性能,電解液使用了150℃的離子液體,而做為電池進行評估之際,則需要有對正極、負極均具有適合性的電解液。為解決此項課題,今後研究團隊將展開產學合作,以期達到實用化。


資料來源: 化學工業日報 / 材料世界網編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