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LCD光學機能薄膜之最新研發動態

 

刊登日期:2011/4/13
  • 字級

透明導電膜
用於平面顯示器的導電劑多為ITO(Indium Tin Oxide),以前就開始提出多種取代ITO的評估方案,不過目前尚未有達實用等級的替代品出現,ITO於液晶顯示器製程中為必須材料,且是一巨大的材料市場。另外,ITO膜的主要用途為觸控面板(Touch Panel)用途,2009年ITO膜全球市場規模已達到600萬平方公尺,90%以上應用在阻抗式觸控面板用途,再加上近期電子紙的爆發性成長,ITO膜領域已成為一大型市場。

1. ITO膜
於平面顯示器電極材料,ITO有相當廣泛的應用,於觸控面板才是其最主要的用途。具有電功能的導電層重點為ITO膜,現已展開ZnO等材料的取代評估,不過尚未達實用階段。對於該基板的要求,導電膜必須具備100Ω/□以下的低阻抗;耐環境性能方面必須具備對水‧氧氣等的阻隔性能。於該需求可結合高分子層及無機層的使用,再加上使用對象若為TFT,於TFT電路製作時尚要求其耐熱特性,經過長年的研發終於隱約看到成功的曙光。
2. ITO取代薄膜
曾有一段時間In金屬的供應非常不穩定,不過在徹底進行回收制度,以及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之後,問題已獲得解決。不過,從ITO膜不易降低成本(Cost Down)的缺點來看,取代ITO之導電材料的研發仍勢在必行。以往將研發的重心放在導電高分子薄膜上,現則將重點擺在透明銀系薄膜的研發。
(1). 透明銀系薄膜
日本寫真印刷公司及美國Cambrios Technology公司發表,於ITO取代薄膜(AG系 Filler)之靜電容量式觸控面板用途,將展開共同合作。從以前就有數家公司發表銀系導電薄膜的研發成果,不過都尚未達到實用水平。導電高分子及奈米碳管薄膜在低阻抗化(500Ω/□左右)及高穿透率方面較難達成,相對的網目型銀系薄膜則以0.1Ω/□以下的EMI用途為主,反而是100Ω/□等級的薄膜較易展開研發。TORAY發表利用薄膜表面修飾以及奈米粒子自我組織化的控制技術,已研發出1~50Ω/□,T~80%性能的低溫製程。

JSR公司於2010年10月發表正式跨足觸控面板用ITO薄膜的市場,並且早在一年前就以耐熱透明樹脂薄膜的改良版本,研發出適用於觸控面板生產的ITO膜,並且已提供部分廠商使用,目前預定於2011年開始導入正式量產作業。本次所使用的改良版耐熱透明樹脂薄膜,在觸控面板生產時必須的銀膠高溫製程中,較不易發生破裂及彎曲的問題。另外,在基膜(Base Film)形成時的硬處理材料,也採用獨家研發的UV架橋系材料及光學用奈米粒子技術。在形成ITO膜下層的Under Coat層也採用獨家研發的技術。


圖四、JSR所研發之觸控面板用ITO膜

(2). 透明CNT系薄膜
另一方面,奈米碳管(CNT)原本源於其它的研發目的,進而轉而用於導電膜用途,並持續進行研發,不過在高透明/低阻抗化的進展上陷入苦戰,相對於此,有資料顯示美國UNIDYM 公司於電子紙等用途已達實用化的應用階段,另外尚有其它數家公司也積極進行研發。CNT因具備非常強韌的機械特性,且具有可撓性質,作為可適應各種艱難環境的膜材,期待可展開於太陽電池及觸控面板等用途之應用。

石墨烯(Graphene),為碳原子於Sheet狀平面上維持相連的結構,始於透明電極的研究先驅—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發團隊,最近也加速實用化的研發速度。作為液晶面板的透明電極等大面積化的推手,韓國Samsung電子發表已獲得電子Rs 80Ω/□,T~80%的研發成果。也有報導指出,除了應用在平面顯示器之外,於太陽電池的透明電極,以及電晶體及配線用途的研發也相當活躍。

利用轉印技術製造的光學膜
根據基板表面的平坦性及耐熱性的特殊規格,某些材料無法直接在表面的基膜(Base Film)上直接塗佈,在該特殊前提之下,遂有使用轉印技術的各種光學膜問世。一般來說,轉印系統多使用Dry法的製程,且在圖案(Pattern)形成之後,剩餘的材料容易進行回收,具備高價位材料回收及兼顧環保訴求的優點。可活用多層化及複合化之奈米壓印技術,轉印方式光學膜示意如圖五所示---本文節錄自「材料最前線」專欄,完整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作者:材網編輯室/工研院材化所
★完整檔案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