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淑華 / 工研院材化所
	 
	丙烯傳統上主要應用於聚丙烯生產,但隨著市場逐漸飽和及全球低碳轉型壓力增加,其應用正面臨挑戰。丙烯二聚反應提供一條具潛力的路徑,可選擇性合成多種C6烯烴,特別是高附加價值的4–甲基–1–戊烯(4MP)。4MP可聚合為聚甲基戊烯(PMP),廣泛應用於光學、醫療器材及電子材料。觸媒設計對控制產物選擇性至關重要。傳統鹼金屬異相觸媒雖已工業化,但能耗高且分離困難;相比之下,有機金屬觸媒展現高選擇性與低能耗潛力。對台灣而言,若能結合觸媒創新、低碳製程及產業鏈整合,將有望在4MP與高值烯烴市場取得競爭優勢。
	 
	【內文精選】
	丙烯二聚反應機理與觸媒設計
	3. 不同丙烯二聚產物的觸媒設計
	(2) 二甲基丁烯(2,3-DMB)
	丙烯二聚反應合成2,3-DMB,除了觸媒結構影響之外,2,3-DMB的選擇性主要取決於丙烯插入反應方式,丙烯第一次先2,1-插入反應,接續以1,2-插入方式,最後再進行鏈終止(β-H消除),生成2,3-DMB-1產物,並使觸媒再生回到M-H狀態,如此反覆進行丙烯二聚反應,而2,3-DMB-1再進一步異構化反應形成2,3-DMB-2產物。英國BP公司開發原位(In Situ)合成的鎳基觸媒(Ni(acac)2+三環己基膦(PCy3)+乙基鋁氯衍生物)的技術(圖四),主要關鍵因素利用體積龐大的PCy3膦配體以提升選擇性生成2,3-DMB-1,用於香精(商品名:Tonalide)。
	 
	
圖四、合成DMB之觸媒結構及其應用 
	 
	(3) 4–甲基–1–戊烯(4MP)
	鹼金屬異相觸媒系統奠定了4MP商業化製程的基礎。採用鹼金屬(如鈉、鉀、鋰)負載於氧化物載體上的異相觸媒,活性中心通常由鹼金屬與載體的比表面積與孔道結構協同作用構成,使丙烯在高溫高壓下能發生二聚反應,生成4MP及其異構體。其反應機制解析(圖五)顯示,金屬鉀或鈉沉積於K2CO3、Al2O3、石墨或滑石等固體載體上,經由活化過程,形成表面活性金屬態。這些活性中心具強鹼性,可將丙烯去質子化,生成丙烯基陰離子,作為反應的核心中間體。隨後,該陰離子會與另一分子丙烯的雙鍵作用,形成新的碳–碳鍵。
	 
	
圖五、鹼金屬觸媒用於丙烯二聚反應合成4MP反應機制 
	 
	結論與展望
	工研院正在開發丙烯二聚產物的選擇性合成技術,聚焦高選性觸媒設計及其低碳製程開發,包括降低後端純化能耗,預期可將丙烯二聚生產製程從相對高能耗異相製程,逐步邁向高選擇性與低碳潛力製程,不僅體現在能源與碳排放的直接減量,更延伸至副產物減少、流程簡化與安全性提升---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67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