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怡誠、蘇尹翔 / 工研院材化所
	 
	隨著半導體製程邁向2 nm以下節點,傳統SiO2與HfO2閘極絕緣層已難兼顧低等效氧化層厚度(EOT)、低漏電與高可靠度等需求,因此高介電常數材料成為關鍵突破方向。稀土氧化物如La2O3與Y2O3,具備優異的高介電常數與寬能隙特性,在邏輯與記憶體元件中展現極大潛力。原子層沉積(ALD)具有原子級厚度控制與優異覆蓋能力,成為沉積稀土薄膜的關鍵技術,也對前驅物的特性提出更高要求。結合氮化處理、形成LaON與YON或摻雜鑭(La)與釔(Y)元素,均有助於提升薄膜品質與元件可靠度,展現稀土高介電材料在2 nm以下先進節點的應用潛力。
	 
	【內文精選】
	ALD技術下的稀土薄膜應用
	近年來多項專利與研究指出,透過ALD精確製程結合多層堆疊與摻雜技術,La2O3與Y2O3在高k閘極與DRAM深溝電容應用上展現出明顯優勢,特別是在HfLaO與HfYO複合結構中,ALD不僅能維持高k性能,亦可有效改善界面穩定性。整體而言,隨著前驅物開發、沉積製程改良與低溫製程的不斷優化,La2O3與Y2O3的商業化應用潛力正在逐步實現,有望成為2 nm以下先進邏輯與高效能記憶體應用的關鍵材料。
	 
	前驅物研究現況
	目前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以下稱「本研究團隊」)已建立La和Y之Cp前驅物的合成與分析流程。以LnCp3 (Ln = La, Y)為例,本研究團隊參考文獻的合成策略,選用氯化鑭(LaCl3)或氯化釔(YCl3)作為金屬起始物,與配位基Cp進行有機金屬配位反應,成功合成出LaCp3或YCp3,其產物特徵與文獻報導相符,驗證本合成流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與重現性。
	 
	由於LnCp3對於空氣中的水氣和氧氣極為敏感,暴露於大氣環境下將迅速發生降解反應,因此其合成過程必須在隔絕空氣的嚴格條件下進行。為了確保反應的穩定性與再現性,實驗前須有效移除反應環境中的殘留雜質與氣體,建立無水無氧的操作系統。以YCp3為例,透過1H NMR光譜分析,可以觀察到其在暴露空氣前後的差異。實驗顯示,YCp3在空氣中僅暴露5分鐘即開始降解,並產生明顯副產物,驗證其對外界環境的高度敏感性(圖六)。
	 
	
圖六、YCp3與其接觸空氣後之1H NMR光譜(500 MHz/298 K/C6D6) 
	 
	根據文獻內容,加上初步合成成果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在配位基Cp環上引入體積較大的官能基(R),藉此提升前驅物的揮發性,有助於優化其在ALD製程上汽化的能力,並能夠在相對低溫條件下沉積高品質和高均勻度的薄膜。此設計策略預期將成為未來前驅物的開發方向(圖七)---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七、前驅物合成策略─修飾官能基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67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