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點是利用生化技術組裝有規則的鋰電池材料,以提高其材料的使用容量,其中MIT的學者使用M13噬菌體作為基板,在室溫中生成氧化鈷奈米線,再將其材料製備成電極,其電性比無規則奈米氧化鈷更佳。若製成氧化鈷的奈米線包含鮮少的奈米金顆粒,更可提高其電容量。結合基因工程的生化分子自組性,形成的薄膜可撓式電極,其二次鋰電池仍維持相當高的電容量。 Download檔案下載 加入會員 分享 轉寄 聯絡我們 延伸閱讀 下世代超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設計—鋰金屬負極的開發、應用與安全性... 帝人Frontier開發出適用於LiB之超輕量不織布 LG化學將開始量產無需前驅物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村田製作所成功實現LiB電極溫度變化的「原位」觀察 東北大學成功實現鋰離子電池電極之金屬溶出的可視化 熱門閱讀 三菱瓦斯化學積極展開光電融合材料應用提案 含氟廢水回收再利用模式 加氫站技術與產業發展趨勢 玻璃基板上TGV的金屬化製程 全球第一個碳-14鑽石電池問世,可望供電數千年 相關廠商 台灣石原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金屬3D列印服務平台 喬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正越企業有限公司 桂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東樹脂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志宸科技有限公司 台灣大金先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