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學等開發減少製氫觸媒貴金屬使用量9成的技術

 

刊登日期:2025/11/3
  • 字級

京都大學與田中貴金屬工業、技術研究組合FC-Cubic等合作,開發出可使製氫觸媒貴金屬使用量減少9成的技術,係在觸媒表面調整貴金屬原子的排列方式。若應用在產生氫氣的裝置上,可望能降低生產成本。
 
氫氣燃燒時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可作為脫碳能源而備受關注。利用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電解水可以製氫。然而,電解製氫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需要使用貴金屬銥(Ir)作為觸媒以促進分解反應,而且電解的效率亦較低。
 
銥的全球年產量僅7至8公噸,價格甚至比黃金、白金更高,若欲實現低成本製氫的目標,必須減少觸媒中銥的用量。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試圖從材料方面著手,但通常需要反復試驗才能合成出合適的材料。
 
此次研究團隊為了減少銥的用量,發現透過觸媒表面原子的最佳排列方式,即增加「單斜晶」原子排列方式的比例之後,促進化學反應的觸媒性能亦隨之提升,且推估即使減少銥的用量至原來10分之1以下亦仍可維持性能。然而,研究團隊也發現觸媒有容易劣化的課題。為了製作出同時兼具耐久性與性能的觸媒,今後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投入觸媒內部構造改善等研究。

資料來源: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SG1382X0T10C25A80000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