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先進封裝:網格劃分與分析方法

 

刊登日期:2025/10/5
  • 字級

劉緯宏、吳仕先 / 工研院材化所
 
先進封裝隨異質整合與3D堆疊逐漸複雜。傳統有限元素法(FEM)仰賴不均勻網格維持精度,卻導致自由度暴增、計算冗長。AI採固定尺寸網格將幾何、材料、邊界條件特徵化,訓練卷積神經網路(CNN)模型快速預估各項探索式資料分析(EDA)指標,並支援大規模掃描與布局比對。雖犧牲某些局部細節,但對不具高敏感度的設計指標可帶來數量級的時間節省;並可透過再學習(例如:遷移學習、二次學習)擴大覆蓋與精度。最終再以一次的FEM精密分析,串接整體設計流程並大幅降低試錯與優化成本。
 
【內文精選】
分析方法(Analysis Methods)
1. 有限元素法
有限元素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以偏微分方程的方式,把連續域離散成許多小元素,在每個元素內用基底/形狀函數近似未知場量,組裝成全域代數系統以數值求解微分方程,示意圖如圖六。
 

圖六 FEM示意圖
 
透過有限元素分析包含以下特性:
(1) 數學基礎
以伽遼金法(Galerkin)框架,把逐點要求的強式改寫成弱式(加權積分、分部積分降階),在解夠光滑時兩者等價;弱式便於有限元素離散,近似性來自離散而非弱式本身。
①強式(Strong Form):方程與邊界條件必須在每個點成立,解需要較高的平滑度。
②弱式(Weak Form):將方程乘上測試函數並在域內積分,經分部積分後,要求加權殘差積分為零;這放寬了對解的平滑度要求。
 
(2) 基本流程
①建立幾何與網格:設全域網格尺寸與必要的局部加密。
②由弱式推導元素方程:把強式乘測試函數並分部積分,得到弱式;選形狀函數階數(線性/二次)與材料參數,算出每個元素的Ke、Fe。
③組合全域矩陣、附加邊界條件:把每塊小元素的方程疊成全域方程,將通量或力等自然條件加入,並設定定值條件限縮方程式的自由度,進而可得到Ku = F,K為剛度矩陣、u為位移向量、F為載荷向量。
④求解:線性問題選直接或迭代求解器;非線性用牛頓迭代;暫態則加上時間離散。
⑤誤差估計與自適應:檢查結果是否符合預期,再進行局部細化,最後利用結果微調/更新變數,迭代出最佳網格方法。
 
FEM方法與CNN方法比較
在先進封裝領域,有限元素法(FEM)已行之有年,廣泛應用於熱、電、機等多物理分析。然而隨著異質整合封裝、Chiplet與3D IC堆疊推進,幾何與材料組合急遽複雜、資料尺度暴增,傳統流程需依賴高度不均勻的自適應網格,計算時間與資源成本迅速攀升。
 
此時導入以CNN為核心的AI代理模型,在可控精度下提供大規模批量處理能力的快速預測,有效提高封裝從設計到成品的研發效率;但AI方法通常伴隨對標註資料的依賴,對超出變數分布範圍、高度變化的邊界和極值等種類,預測精度容易有所下降,彙整各面向的比較對照如表一----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表一 FEM方法與CNN方法各面向比較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66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