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評 / 工研院材化所
隨著全球對減碳的關注,氫能作為清潔能源在交通領域逐漸受到重視。氫燃料電池車(FCEV)與電池電動車(EV)是主要的減碳方式,然而相較於電池電動車發展迅速,氫燃料電池車仍面臨基礎設施不足與高加氫成本的挑戰。加氫站作為關鍵基礎設施,對推動氫能經濟至關重要。台灣位處亞太能源轉型的核心位置,面臨能源自給率低與高碳密集產業的挑戰,氫能的應用被視為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的重要方案。在政府政策支持與產業界積極投入下,台灣已規劃完成示範加氫站建設,並計劃於2025年啟動試運行。儘管如此,加氫站的高建置成本、氫氣來源的穩定性與安全性等挑戰仍需克服。本文將探討國際間氫能交通應用的現況,特別是加氫站的發展與挑戰,並深入分析台灣氫能產業的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提供關於氫能交通應用發展的洞見,為推動台灣氫能經濟提供具體策略建議。
【內文精選】
氫能交通應用
1. 國際間加氫站發展及氫能載具現況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於2024年上半年度發布的《全球電動車展望》報告,2022年至2023年間,全球氫能車輛數量由72,100輛增至87,600輛,年成長率為21.5%。韓國顧問公司SNE Research於2024年2月發布的全球氫能車輛銷售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與2023年全球氫燃料電池車累積數量分別為68,378輛及82,829輛,成長幅度為21.1%。截至2023年,全球氫燃料電池車累積銷售數量約為83,000~87,000輛(其差異來源主要取決於以新車銷售數據或是新車掛牌數據,儘管各調查機構蒐集之數據有些微差距,但整體趨勢仍一致)。圖一中整理2017~2023年各年度全球氫能載具的銷售數量;相比之下,IEA於2024年的報告指出,全球電池電動車(包括純電動車EV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於2023年新增約1,400萬輛,市場保有量由2022年的2,600萬輛增至約4,000萬輛,其中純電動車占比高達70%。
圖一 、全球氫能載具年度銷售數量
加氫站技術發展近況
當考慮氫氣用於運輸領域的情境時,其中包含氫氣生產、運輸、儲存以及配送,依照氫氣的生產方式,可分為場外製氫及現地產氫兩種模式。在零碳排運輸載具的商業化過程中,相較電池電動車的大規模應用及高市占率,推廣氫能交通應用的主要挑戰及限制包括:高生產成本、高儲存要求及成本、高配送成本,以及儲存、運輸及使用過程中的安全議題。
在運營成本方面,由於目前較為成熟的製氫方式為煤製氫、天然氣製氫、工業副產氫,透過這些方式生產的氫氣被分類為灰氫,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需要進一步採用碳捕捉技術,或是開發綠色製氫技術,方能符合減碳排的需求,但相對製氫成本會提高,若再加上運輸的成本,將導致銷售中的氫燃料成本居高不下。
2. 氫氣充填過程升溫現象
氫氣加注過程中,由於高壓氣體快速進入儲氫罐內,會產生顯著的溫升現象,這是由焦耳–湯姆森效應(Joule-Thomson Effect)所引起的熱力學現象,此現象對於加氫效率、儲氫罐的穩定性及氫氣充填量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3. 安全標準及協議
為解決加氫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滿足技術要求,並提供與傳統燃油加注相當的用戶體驗,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開發了J2601系列加注協議,針對不同車輛類型規範了加注時間及技術參數:輕型車輛加氫目標時長為3~5分鐘,重型車輛加氫目標時長為10~15分鐘。
SAE J2601系列協議包括以下四種類型:J2601適用於輕型車輛、J2601/2適用於重型車輛、J2601/3適用於工程車輛、J2601/5適用於有高流量需求的重型車輛。在加氫協議框架中,普遍使用兩種加氫方法,包含基於表格法(Table-based Method)與基於質量與熱容量公式法(MC Formulabased Method)。根據Reddi等人的模擬試驗成果指出,基於質量與熱容量公式法可動態計算加氫壓力的平均變化率,加氫速度顯著高於表格法,在動態控制和操作效率上具有明顯優勢。
台灣氫能產業交通應用發展趨勢
1. 台灣加氫站建置現況與發展規劃
台灣的加氫站建置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政府正努力擴展氫能基礎設施,尤其是加氫站的數量與分布,目的是支持氫能載具及氫能巴士的普及。在氫能交通應用發展方面,如圖七所呈現,台灣已修訂「加油站設置管理規則」,允許既有加油站設置加氫設備,第一座示範站位於南部,預計於2025年初開始試運營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七、台灣氫能交通應用法規與規劃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58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