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逸萱 /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全球智慧交通發展趨勢
隨著5G、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科技應用於智慧城市,促使各式智慧應用快速發展,其中又以智慧交通最具成長力且台灣也有強烈的需求。智慧交通主要是運用資通訊、感測器、控制等智慧技術,配合人、路、車等管理策略和運作機制,大幅改善整體交通運輸管理體系,同時達到生態均衡、節能、低污染之永續目的。近年來,疫情持續影響民眾生活和社會運作方式,遠距辦公與保持社交距離等要求,直接衝擊運輸業者的營運,在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持續攀高下,運輸業者面臨極大挑戰。也因此,2020年全球運輸業數位化轉型再起,各國政府、科技大廠、新創聚焦於AI智慧交通、物聯網交通、自動化/無人化交通等應用,發展出各式解決方案以因應疫情衝擊。
根據MarketsandMarkets研究指出,2020年全球智慧交通市場規模為944.78億美元,至2025年將增長至1,565.16億美元。從區域市場來看,歐洲地區為全球最大智慧交通市場(佔39.4%),市場規模約372億美元,主因為歐盟提出一項130億美元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計畫,用於連接歐洲基金下的276個交通項目,這些項目將改善法國和英國的城市交通和交通基礎設施,並帶動歐洲鐵路運輸市場。其次依序為北美地區的292.3億美元(佔30.9%)、亞太地區的167億美元(佔17.6%)、中東地區的71.9億美元(佔7.6%),以及拉丁美洲區的42億美元(佔4.4%)。而亞太地區是2020-2025年間市場成長最快的區域,年複合成長率達14.8%、其次為中東地區,2020-202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13%。亞太區可進一步分為成熟亞洲(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大中華區(如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以及新興亞洲(如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和印度等),又以新興亞洲為未來5年市場成長最快的區域。本文即針對馬來西亞、印尼、泰國之智慧交通商機進行研析。
我國智慧交通產業投入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市場分析
1. 我國智慧交通產業發展現況
我國智慧交通產業鏈可分成硬體終端、平台與系統整合、應用服務(服務商、電信商)等三大次產業(圖一)。其中,以提供車用相關零組件、電動車用電池、LED車燈、感測器、地磁模組、觸控面板、車載機等硬體製造為主要優勢。例如:友達、群創、天鈺、晶達、國眾投入LED顯示螢幕;飛捷科技、蓮鑫、鉅德、博辰提供kiosk繳費機解決方案;秦金寶、尼采、實業、正旻科技投入地磁模組研發與應用。此外,交通硬體製造商在國際輸出上也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以成運汽車為例,成運汽車是擁有自主設計能力的專業巴士製造商。2020年9月參與Saudi Vision 2030計畫,與沙國Kingdom Group簽署合作備忘錄,以合資方式在沙國設立電動車工廠,外銷至中東國家。成運汽車同時耕耘新南向區域,如印度、馬來西亞、印尼與菲律賓等,初期以整車輸出為目標。
圖一、我國智慧交通產業鏈
有鑒於5G、AI技術成熟,智慧城市乃至於智慧交通,皆已升級為國家戰略目標。我國業者紛紛投入5G交通、智慧交控、智慧停車、自駕平台以及多元交通加值服務等創新應用,例如:ETC臺灣隊與泰國BGSR聯營集團合作,將臺灣國道電子收費系統與交控系統用於泰國新建的高速公路,幫助泰國解決長久以來面臨的塞車之苦,預計2025年將可完工,是泰國第一條示範智慧高速公路。在自駕車應用,新創台智駕整合鏡頭、光達、毫米波雷達等感測器,利用AI即時監控道路與駕駛,研發出MIT自駕巴士,成功應用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校園,同時也獲得日本Japan Asia Group、泰國Takuni Group創投投資。智慧票證應用上,萬達通為了加速民眾於臺北轉運站的購票乘車流程,進行11家客運業者的票券電子化整合,逾60條客運路線,乘客只需透過手機App即可從購票、支付到搭車「一機搞定」。然而四個次產業中,因台灣軟體生態系不足以支持智慧交通產業發展,所以與國際業者在技術分析平台整合能力相較弱,且缺乏---以上為部分節錄內容,完整資料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