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3D列印後自組裝且具有拉伸性與高導電性之新材料

 

刊登日期:2024/9/9
  • 字級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開發了一項具有高導電性、拉伸性且可自組裝(Self-assembling)的新材料。透過3D列印將可容易地造型、製作出與皮膚接觸的應變感測器、肌電勢感測器等穿戴式醫療裝置。

研究團隊表示,具有拉伸性的導電體開發在大約10年前即已開始推進,但採用既有製造方法製成的材料有導電性不高的缺點。此外,使用以液態金屬為基材的導電體雖可提高導電性,但在此情況下,為了賦予材料導電性,需要透過二次加工予以活性化。具體而言,包括使用拉伸、壓縮、剪切摩擦、燒結、聲波壓力、雷射等方式的活性化,但這些都是複雜的過程,加工之際可能會導致液態金屬洩漏、電路短路,進而造成設備故障的風險。

有鑑於此,研究團隊將液態金屬、導電聚合物PEDOT/PSS以及親水性聚氨酯結合在一起,促使液態金屬能夠轉換為顆粒,進而開發出新材料。PEDOT/PSS是一種具有導電性的高分子材料,其化學成分即使在200℃之下也不會劣化,因此可利用於製程上游的加工。

將材料藉由3D列印進行加熱後,首先最下層的液態金屬粒子會先自組裝而形成導電路徑,而頂表面的液態金屬粒子因空氣中的氧氣而氧化,形成具有絕緣性的最上層。導電層將肌電位或應變的電位傳送至感測器,絕緣層則有助於防止訊號的精度下降。

賓州州立大學將新材料稱為「非對稱自絕緣可拉伸導體墨水(Asymmetric Self-insulated Stretchable Conductors Ink; aSISC Ink)」,無需二次活化過程即可賦予導電性,並且透過自組裝,在維持高拉伸性(800 %以上)的同時,實現了高導電性(2,089 S/cm)。新開發的aSISC Ink可利用3D列印,進而簡易地製作出穿戴式裝置。今後研究團隊也將進一步探索潛在的應用。


資料來源: https://engineer.fabcross.jp/archeive/240807_self-assembling.html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