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琍菁、謝欣如、陳幸德 / 工研院材化所
鋰已成為21世紀全球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戰略性物質,隨著鋰電池應用產業及E-Bike、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愈趨蓬勃,鋰的需求量快速成長。然而,目前國內鋰鹽材料完全仰賴進口,且鋰的來源集中於少數國家,導致鋰鹽材料成本易受能源與環境變異波動。因此,為因應鋰市場的需求量快速成長,必須開拓替代性鋰的來源,以滿足未來的需求。當中以海水、鹵水或廢鋰電池當作鋰供應來源的技術已受到重視,本文就國內鋰需求與替代來源的發展趨勢予以彙整說明。
【內文精選】
由廢鋰電池中回收鋰
由於廢鋰電池回收料源組成複雜,國內廠商在缺乏符合成本之鋰回收技術情況下,目前技術僅回收廢鋰電池中的銅、鈷、鎳等,造成鋰無法妥善回收,這也導致台灣目前尚無鋰回收產業。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水科技研究團隊(以下稱「本團隊」)針對廢鋰鐵電池黑粉之鋰回收提純技術進行開發,由上述文獻回顧可知,利用電池材料來進行選擇性鋰吸附有其學理根據。氧化錳混合物的洞穴或階層結構具有離子篩的能力,尖晶石型態(Spinel)氧化錳λ-MnO2是三維的面心立方體結構,在酸性環境下,LiMn2O4中的Mn(Ⅲ)會發生歧化反應(Disproportionation)轉化成Mn(Ⅱ)、Mn(Ⅳ),同時造成鋰離子的遷出;鋰離子嵌入反應則是由Mn(Ⅳ)還原成Mn(Ⅲ),而鋰離子重新嵌入四面體的空隙(Tetrahedral Site)。
本團隊專利即利用添加氧化還原劑,來提升錳的氧化還原速率(Mn3+ ↔ Mn4+),以期能有效提升鋰吸脫附速率。藉由選擇合適的氧化還原劑,可達到高鋰吸脫附量,同時可降低錳溶損量,有助於維持具高鋰選擇性之三維結構,具備縮短鋰吸脫附操作時間、延長吸附材使用壽命之優點,且針對低濃度含鋰水體,也可有效操作(圖五)。

圖五、快速選擇性鋰吸脫附之機制示意圖
λ-MnO2粉末吸附材之問題包括:進水難以均勻分布於模組、長時間使用後吸附材結構不穩定而細屑化及粉末分離較為困難等。為能提升吸附材未來應用性,將吸附粉材固定化成中空管狀,此吸附材料占比皆為80%。於吸附試驗中,以鋰鐵電池酸洗廢液為原水,初始鋰濃度為876 mg/L,添加Na2S2O3還原劑至含鋰原水,並觀察λ-MnO2吸附材之鋰吸附效果。其試驗結果如表二及圖七所示,可知鋰吸附率於5小時後可達98.3%,能有效於短時間內選擇性吸附鋰離子。本團隊也建立了鋰回收系統(圖八),其含鋰廢液處理量可達50 L/day,產出碳酸鋰純度≧99%。未來期望將鋰回收技術導入至廢鋰電池實場廢液之金屬回收製程,建立鈷、鎳、鋰同步回收技術,加速後端產品應用之鏈結---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八、鋰回收系統建置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64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