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芝加哥大學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開發了一項不具陽極(負極)結構之鈉固體電池。新開發電池的特徵在於去除陽極的「無陽極」結構,以及使用鈉代替鋰。透過鈉的使用,不僅建立了更低價、更環保的生產方法,且新固體電解質也提高安全性與輸出。
液體電解質可透過潤濕表面以確保與集電體的接觸,但這對於固體電解質而言並不容易。然而液體電解質也存在了不斷消耗活性材料,同時產生稱為固態電解質中間相的堆積物,隨著時間推移而降低電池實用性的缺點。為了解決此類問題,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在電解質周圍形成集電體,而非使用電解質包圍集電體的方法。具體而言,是由像液體般流動的鋁粉形成集電體。
在電池組裝過程中,鋁粉在高壓下達到高密度化,在保持與液體電解質同等程度接觸的同時形成固體集電體。透過此方式進而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循環。新開發的鈉固態電池可望利用於電動車或電網內的電力儲存等用途,且此項技術將有助於實現低價格且可快速充電之大容量電池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