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低成本、易大面積製造、質量輕、具可撓曲性的太陽能技術為新發展的趨勢,因為具備這些特性,應用將從單純發電進展至穿載或可攜式能源。除此之外,此類型太陽電池在運輸及安裝的費用也將大幅降低,因此相關領域在國內外的研究單位被廣泛的研究。 本文介紹溼式製程之有機太陽電池及鈣鈦礦太陽電池,皆為近幾年來最受重視的技術領域,其小型元件的認證效率,已分別達到具備商業化潛力的 11.5及 22.1% 的光電轉換效率,因此國內外已有不少廠商投入此二領域。文中將簡介有機太陽電池及鈣鈦礦太陽電池的發展及原理,並報導這些電池在軟性及可撓曲元件及模組上之進展。 有機太陽電池的簡介及進展 太陽電池的發展時程可劃分為三個世代,第一代為矽晶太陽電池,早在 1950年代即開始發展,經過數十年的進展,如今結晶矽太陽電池之轉換效率已達 20%。第二代太陽電池泛稱為薄膜太陽電池,使用非晶矽、碲化鎘,或是銅銦鎵硒四元化合物等材料作為薄膜半導體。 第三代為有機太陽電池(OPV),OPV主要係以具有半導體性質之有機材料製作,其優點為:①製造成本低;②化合物結構可設計性;③材料質輕;④加工性能好;⑤可製造大面積的太陽電池及大量生產;⑥高吸光係數;⑦具有可撓曲,半透明等特性。國內有很多學術團隊進行 OPV材料及元件研究,如中研院化學所/應科所、台大、清大、交大、中興及中央等國內大學及核能所。國內廠商以天光材料全力發展 OPV,其產品 PV2000光電轉換效率,Newport-USA認證達 10.4%,為使用非氯溶劑系統所達成的最高世界紀錄。 鈣鈦礦太陽電池的簡介及進展 當全球都在尋求更好更廉價替代能源的關頭,鈣鈦礦型太陽電池(Perovskite Solar Cell; PSC)給世人光明的憧憬。Perovskite 材料為一種陶瓷氧化物,其具有晶體結構,類似於天然礦物鈦酸鈣的特點,由德國礦物學家 Gustav Rose 於 1839年在俄羅斯的烏拉山脈發現,其應用於有機/無機混成太陽電池當中,擁有極為出色的光電特性,轉換效率的發展更是在短短數年內達到 22.1%(圖一),並在 2013年被科學期刊(Science Journal)納入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之列,因此成為如日中天的研究主題。 PSC結構製程上採用低溫製程,與 OPV 同樣具備質量輕、可撓曲、成本低廉及應用性廣等優點,已然成為最具潛力的新興太陽電池。在國內研究團隊進展方面,以成功大學郭宗枋及陳昭宇教授最早於 2013年發表 Perovskite的文章,其團隊亦發表最多 Perovskite的文獻。中央化學吳春桂教授所發表的效率最高達 18%;交大應化系刁維光教授進行 Perovskite的機制探討;台大材料系林唯芳教授進行元件形態及界面研究;台大何國川及中研院朱志偉教授導入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crystals 於 Perovskite的研究中;清大林皓武教授則專精於真空製程的 Perovskite元件。目前亦有不少國內廠商進行 PSC 相關材料的販售,如信美材料、銳隆光電及前創等公司。 圖五、最新的高穩定Perovskite–PV元件結構 軟性元件及模組 低成本、易大面積製造、質量輕、具可撓曲性的軟性太陽能技術為新發展的趨勢,因為具備這些特性,使應用從發電進展至穿載或可隨身攜帶,此類型的太陽電池在運輸及安裝的費用也將大幅降低,因此相關領域在國內外的研究單位被廣泛的研究。目前……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六 可撓曲有機太陽電池結構及元件 作者:陳志平 / 明志科技大學;許翔林、鄭如忠 / 台灣大學;曾美榕 / 工研院材化所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54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Download檔案下載 加入會員 分享 轉寄 聯絡我們 延伸閱讀 World Smart Energy Week 2016東京現場直擊系列報導二 World Smart Energy Week 2016東京現場直擊系列報導一 World Smart Energy Week 2015東京現場直擊系列報導二 World Smart Energy Week 2013東京現場直擊系列報導二 World Smart Energy Week 2013東京現場直擊系列報導一 熱門閱讀 Micro LED量產技術、材料與市場展望 AI系統節能減碳的推手—GaN功率元件(上) 數據驅動熱塑性彈性體數位設計 量子點墨水材料技術 從ALTA 2024看稀土及有價金屬資源萃取、應用及製程循環成果現況 相關廠商 金屬3D列印服務平台 正越企業有限公司 高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喬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廣融貿易有限公司 山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永光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大東樹脂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志宸科技有限公司 照敏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桂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大金先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