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V造形設計與相關產業發展

 

刊登日期:2010/3/26
  • 字級

國人一般對於沙灘車的認知,大致僅止於墾丁國家公園及全台各海邊沙灘或海水浴場中使用於玩樂的四輪騎乘交通用具,俗稱為沙灘車,其實本名稱為ATV(All Terrain Vehicle)的專屬車種,為一全地型功能騎乘式機車,又簡稱Quad Bike(四輪機車),其特色是以能克服種種艱難地形為主要功能之交通載具,經常用於沙地、林道、草地、溪底、礫石及泥濘等艱難地面的環境,並以優異的越野性能與相對於越野汽車更輕巧的越野結構見長,多半用於牧場工作、狩獵、救難、冒險旅程與刺激的遊樂競賽,其中又規範為實用型機種(Utility ATV)及運動型機種(Sporty ATV)兩大類,使用地區以美國最為風行, 自從美國品牌北極星公司(POLARIS)在1954年研製第一台越野雪車(Snow Mobile),即不斷投入特殊越野載具的發展。時至今日,超過五十年的經營也奠立了ATV在美式生活環境中不可或缺的生活道具要角。也因此,全球ATV之使用市場,美國地區占有全額之80%,等於是一個相當適合當地環境發展的特殊性生活文化產物,不過長期以來僅限於當地的發展,直至2002年後,歐洲市場才逐漸追尋此類風潮,加上通過機車的認證法規即可行駛於一般道路上而蓬勃發展,市場銷量逐漸分食全球不斷成長市場的20%。

台灣相關產業的發展
自1999年開始,在小型ATV尚未被熱情關注時,第一張來自美國的訂單開啟了台灣產製ATV 的康莊大道,在國內機車相關產業的穩固基礎下,運用擅長的速克達機車CVT 連續免離合器操作之變速機制,融入現有架構,面對當時還需操作離合器之競爭機種,當然得天獨厚,一舉拿下追加長期訂單數量至25,000 輛,創造了當時台灣機車製造外銷獲利之另一產業契機,短期內陸續引來超過10 家機車相關外銷車廠投入其研發製造,以搶食因操作機構簡易的改變所帶來不斷膨脹之市場大餅

ATV造形設計
由於地區性文化特質表現強烈,在產品整體外觀與蘊涵上,需先融入當地生活文化特質(圖三)。在所有競爭品牌中,不乏知名機車廠,如日本H. Y. S. K 四大廠全員到齊,同時爭食美國市場大餅,無不在此關鍵思維極盡所能,對於如何在國內機車廠已具機構設計的優勢之外,再造造形設計的優勢,而達相輔相成之境地,乃車輛專業工業設計師艱辛的挑戰與天職。

1. 造形設計運用手法
除了車輛造型的基本原理需謹慎掌握外,運用熟稔的意象造型構成單元與造型元素的新處理方式,以表達新造型自主凝聚應有的氣氛是相當重要的手法之一。導引既有產品明確形象,造型要素的轉換整合與應用,亦同樣可以塑造不同產品類別,但相同造型意象的展現。
2. 車輛類造形設計工作流程
車輛造型專業屬於工業設計範疇之高技術領域,需結合美學、工學、商學、文化與科技之綜合,並轉化為實體造型展現,其工作流程如圖四所示。
(1)產品企劃
產品企劃階段已將產品定位等相關重要因素界定清楚,才能進行後續的造型發展(表一)。
專業造形設計手法—賦予ATV一個適切合宜且吸引人的外觀;不僅表達視覺感受力,更充分表現心境期待之能量,消費者對於造型的喜好與認同,經常來自日常生活周邊事物所傳達之訊息與對照,也關係著地區性特殊生活文化的融合與共識所產生的價值評斷;自由、奔放、冒險、泥濘與刺激的心理,滿足經常被形塑成英雄象徵且被崇拜的生活價值,也是開拓人生觸角領域的有形方式。心智、膽識與體力的挑戰,藉以拓展個人終極奮鬥目標的意志。如此豪放堅毅的形象定位,必須透過造形設計的手法,充分地被展現在視覺的外觀上,活潑、靈巧、快速的外型調性表現在迅敏的運動車型上(圖五),堅實、粗獷與豪情表現在耐力的實用車型上。

表一、產品企劃考量因素


圖五、日本山葉機車小型ATV開發案例(產品企劃)

(3)立體油土模型製作
將精描圖轉化為立體油土造型,需配合現有架構及流用零組件,依據設計圖利用PU 發泡材料製作最初立體外觀尺寸,並經由初步切削展現初胚外型,之後再被覆油土於PU 表面整修製作成精確外型,工作過程中需配合量測平台設備,以座標量測精準尺寸,確保最終油土模型的準確性,同時規畫、分析、檢測往後量產的工程條件。

(4)樣品模型製作
樣品展示車的外觀造型件可由完成的油土模型表面翻模製作,亦可由已完成之3D 數位模型數據經加工設備製作……以上內容為重點摘錄,如欲詳細全文請見原文

作者:葉秉祥/三角設計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279期」,更多資料請見:
https://www.materialsnet.com.tw/DocView.aspx?id=84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