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電極在各應用領域之性能要求

 

刊登日期:2009/9/16
  • 字級

透明電極依然以ITO為主流
透明導電膜總括來說可簡化為「In系」與「非In系」透明電極用材料兩大類。In系的ITO一直主導著透明導電膜的市場,過去曾因一時的「In資源供給不足」而興起「非In系」材料的開發,目前「原物料缺貨」的理由,因In的價格未升反降而已不復存在。因此,對「非In系」的性能要求,必須具有與ITO同等或更高的特性與低成本。

ITO(In2O3-SnO2)為代表性透明電極用材料,廣泛應用於平面顯示器、觸控面板等領域,屬於「In系」材料。至於「非In系」中最被看好的有如ZnO系,其他還有導電性高分子(PEDOT)、Ag系、奈米碳材、IZO等。

 根據Nanomarkets於2009年4月發表,ITO以及ITO替代材料之市場預測,到2014年ITO的市場規模將比2007年增加159%,達83億美元,而且屆時ITO在FPD的透明電極市場依然持續保持其優勢。

ITO因具有In價格不安定的缺點,引發各種替代材料的研究開發,雖然如此,Nanomarkets還是認為在2015年以前,ITO是不會被取代的,理由是粉末狀被覆技術(新技術)的開發與採用過程中,ITO製造也朝向削減材料使用量與低成本化進展,而且在調查的時間點,In的價格與過去最高價比較,已經降低約70%。

ITO的替代材料主要往OLED照明與薄膜太陽電池、觸控面板的領域發展。Nanomarket預測,2014年ITO替代材料的市場規模將為5億6700萬美元。

表一、不同種類LCD對ITO膜的特性要求

薄膜太陽電池用透明導電膜之特性要求
1. 薄膜矽系太陽電池用透明導電膜性能
薄膜矽系太陽電池原本利用ITO為透明電極材料,要求性能為「高透光率與低片電阻值(Sheet Resistance)」,以提昇太陽電池的轉換效率,透光率越高,到達太陽電池光吸收層的光量增加;而片電阻值越低,光電轉換產生的電流效率越好。因此,薄膜矽系太陽電池為了提升轉換效率,對其所用透明導電膜的要求特性可大分為3項:
1.片電阻值要低,才能使Cell間電流流通產生的焦耳熱的損失下降

2.透光率要高,才能將入射到模組表面的太陽光以最少損失導引到電池層,特別是對太陽光的透光性(一般指的是可見光的透光性),以非晶矽/微晶矽的Tandem型太陽電池為例,所利用的光已涵括到近紅外光的波長領域了。以上二項是一般透明導電膜必須兼備的透光與導電特性。

3.為讓到達電池層的太陽光能有效的被薄膜電池層所吸收,必須具備Texture表面形狀,這一項是矽系薄膜太陽電池用透明導電膜特別要求的特性。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具有數百奈米大小凹凸構造的透明導電膜表面,稱為Texture構造,Texture構造效應概念示意如圖一所示。

據云此構造有3種主要效果:(1).光取入效果:凹凸的大小為光波長的數分之一以下,類似折射率的傾斜結構,在電池層的界面產生防止反射的效應,可抑制反射損失;(2)具散光效應:透明導電膜若能使光散射,等同於電池層內的光路長度變長,相同膜厚的光吸收量可以增加,內部電場一面被維持住,一面又可增加載子流(Carrier)的發生量,結果提升了轉換效率。而且作為p-i-n結構的i層薄膜化,對生產性提升貢獻很大,因此散光特性對薄膜矽太陽電池來說,非常重要。(3)光封入效應:通電電池層的光,經由裏面電極反射,再度通過i層而被吸收,回到透明導電膜界面的光,部分經全反射又進入到電池層 ---詳細資料請見原文

2. CIGS用透明導電膜之特性要求
CIGS薄膜太陽電池中擔任「入射光之窗」與「上部電極」二種功能的是n型ZnO透明導電膜,其所要求的特性為在光學上具大的透光率(可說是當作窗層的要求特性)、電性上之片電阻率必須低,同時移動度要大,不會阻礙 p型CIGS系光吸收層產生的光電流的流動(亦即當作電極的要求項目)。而且上述兩項屬於相反的特性,也就是為了下降電阻率必須提高摻雜率,而摻雜量增加後膜會被著色,導致透光率下降。

目前CIGS系薄膜太陽電池的透明導電膜窗層的情形,已經統一採用n型ZnO膜。但是站在提升太陽電池轉換效率(或高效率化)的觀點,透明導電膜被要求下列4項---本文節錄自材料世界網「材料最前線」專欄,完整資料請見下方附檔---詳細資料請見原文

作者:材網編輯事/ 工研院材化所
★完整全文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