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回收再生現況(上)

 

刊登日期:2019/9/16
  • 字級

謝承翰/工研院材化所
前言
根據英國新聞頻道Sky News報導指出,全球每年大約產生3億噸的塑膠垃圾;其中只有12%被回收。而全世界每年海洋平均多出約1,270萬噸的塑膠垃圾,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的威脅,包括被窒息的海龜和中毒的鯨魚。聯合國更指出,如果依照目前產生的塑膠廢棄物的速度,到了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總重將會大於所有魚類的重量。
 
類似的環境汙染問題同樣在台灣發生,據環保署環境資源資料庫以及看守台灣協會發布資料統計,2018年台灣生產了974萬噸廢棄物(含水),塑膠大約占166-205萬噸(約占17-21%),其中回收再利用的只有49%,有高達1半以上的垃圾是被掩埋以及焚燒,對於環境造成顯著的影響。
 
有鑑於此、自從2010年後,世界各國(包含台灣)對於限塑法令的訂定與實施的時程皆有明確的規範。聯合國環境署聯合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在今年3月與全球超過350家廠商聯合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規定在2025年100%的塑膠包裝材料需要可重複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而歐盟同樣在今年5月發布全球塑膠戰略宣言,明確規定成員國必須在2030年以前達到上述的目標。因此、全球已如火如荼地展開減塑行動,以對抗日益嚴重的白色汙染。
 
塑料回收再生與循環經濟會議
塑料回收再生與循環經濟會議是由雅式集團在ChinaPlas 2019展前發起的研討會,針對近年來掀起的減塑/限塑議題,進行一整天的交流。與會的講者包含各國協會、基金會以及企業,探討了包含從各國、企業間聯盟對於循環經濟與發展所訂定的相關目標;各國企業對於塑膠回收技術與可持續性發展策略;以及國際廠商如何從產品開發因應減塑/限塑策略等相關議題。會議重點內容節錄如下。
一、海洋塑料污染與一次性塑料的國際治理進程
演講人 : 聯合國環境署巴賽爾公約亞太地區執行主任 李金惠博士
2019巴賽爾公約會議討論已於5月中完成,會議達成5大共識 :
1. 對廢棄物進行無害環境管理並控制其越境轉移;
2. 減少廢棄物中危險成分產生的風險;
3. 建立巴賽爾公約塑膠廢棄物全球夥伴關係;
4. 修訂塑膠廢棄物識別與無害環境管理及其處置準則;
5. 對民眾進行塑膠廢棄物相關教育與推廣。
 
重點在於第1點與第4點。會議中訂定廢棄物管理層級將朝向環境無害化管理,其中以越境轉移管理最受矚目(圖一),明定生產與處理廠商在廢棄物處理前跟處理後都必須通知出口國、進口國以及鄰近國家,獲得許可後才能夠處理/出口廢棄物。
 
另外、會議中也對廢棄物的定義做了更明確規範:在附件二跟附件八中增列對於危險廢棄物的定義;而在附件九增列了對於可出口廢棄物的定義,詳細的內容列於表一。
 
表一、2019巴賽爾公約廢棄物定義新增公約條文說明
表一、2019巴賽爾公約廢棄物定義新增公約條文說明
 
李博士預測,在今年巴賽爾會議結束後,將會產生下列的效應:
1. 促使各國國內立法加速減塑進行;
2. 各國建立塑膠廢棄物回收利用設施與體系;
3. 加速國際或區域訂定相關塑膠回收標準;
4. 對現行塑膠包裝生產方式、消費習慣產生變革;
5. 影響巴賽爾公約其他種類廢棄物的處理規範。
 
二、通往循環經濟之路:德國和歐洲的塑料流動和消費後廢塑料回收
主講人:EUROMAP 傳訊項目經理 Ina Vettkötter
Ina經理以德國的經驗說明德國對於塑膠回收再利用的觀點,結果整理如下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二、聯合國廢棄物越境轉移流程圖說明
圖二、聯合國廢棄物越境轉移流程圖說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