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城市衍生的「+Tech」商機—淺談行銷科技與農業科技(下)

 

刊登日期:2019/3/20
  • 字級

陳澤榮/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三、支持城市永續的基石-農業+科技
2015年年底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一次大會(COP 21),聯合國成員國共通過17項的永續發展目標,希望能夠確保所有人類的長遠繁榮發展。這17項目標中多數都與農業相關,其中最有關的三點就是如何讓所有人吃得飽、吃得營養與吃得不虞匱乏。然而在全球土地等自然資源有限,但人口卻快速增長的趨勢下,要滿足前述的三點要求,就必須透過科技才有機會達成。
 
雖然農業是伴隨人類發展最長久的產業,但是將最新科技導入農業卻相當不易,這是由於產品種類繁多,中間過程冗長的產業,再加上多數農業都是由小型農戶進行耕作,因此對於想要導入科技的農戶來說,第一個產生的疑慮就是導入的成本要由誰來負擔?若是由農戶負擔,已經獲利相當有限的小型農戶將必須承擔更大的成本,若是改由消費者負擔,農產品的高替代性將讓消費者轉向購買其他商品。第二個困擾是農業有固定的生產週期,除非購入更多的土地或資源,否則單單靠提高投入的人力或資本並不會直接使獲利週期加快(例如稻米每年2收,不會因為投入更多的人或金錢而變成5收)。因此,在對於獲利可以增加的空間相當有限的情況下,具有科技專業的人也寧可選擇將科技導入其他產業來進行創新研發。
 
但是,在中國所公布的《2017中國農業互聯網化研究報告》中,因隨著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資訊技術應用的發達,使得科技導入農業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從圖五可以發現,農業在資通訊科技與移動智慧裝置的幫助下,農戶可以在進行耕作前就透過農資電商平台掌握需求;而農戶擔憂對新科技不熟悉的地方,也可以透過線上指導的方式補足;至於農戶擔心應用新科技會導致成本上揚影響價格與銷售結果的問題,也可以透過資通訊科技的協助,以透明、即時的方式提高消費者的體驗感受程度,在滿足安心、安全的心理需求下,而願意以更高的金額進行消費。
 
圖五、資通訊科技導入農業帶來之影響
圖五、資通訊科技導入農業帶來之影響
 
目前資通訊技術導入農業最亮眼的是「精準農業」,農民可以透過雲端的服務減少採買及更新軟硬體的負擔,且可以以更科學化的方式對作物進行灌溉;不具農作經驗的一般民眾,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所提供的資訊,學習如何種植,有疑問也可以在網路社群中發問,取得所需的知識及資訊;對於沒有時間照顧的民眾,也可以利用開放程式碼與3D列印,自行組裝出機器人幫忙照顧作物。上述的種種並非空談,美國底特律市正是因此獲益的最佳範例。底特律市在21世紀初因為產業出走而從汽車城衰敗成落魄、動盪的城市,留下的市民因為沒有足夠的店家而飽受「食物沙漠」的惡性循環(因為缺乏新鮮食物而導致營養不均,營養不均導致疾病,疾病又沒有足夠醫療資源而只能選擇出走),但在市民發動科技導入推動發展城市農業的運動下,已經從新鮮食物的自給自足,走向吸引新創企業進駐與發展城市農業觀光的嶄新局面。是以單單是農業上游的「精準農業」,在2017年已經具有51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並且預估到2025年可以擴展3倍至153億美元。
 
不僅僅是精準農業,目前市場對於投入農業的態度也相當樂觀,在2005至2017年間,針對農業(含糧食,不含林業)進行的投資基金數量從38個躍昇至446個,規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達730億美元,且持續有新的投資基金進入市場。圖六中可以發現,農地投資雖然是最多投資金額選定的目標,但所佔比例正逐年減少。相對於此,保持增長的是農企業較為相關的私人股權、私人債券與創投/VC。這是由於近年氣候變遷、糧食短缺、健康認知與新興國家崛起等因素的發生,投資農企業的獲益不僅穩定且逐漸增加,因此資產管理單位也開始調整針對此類項目投資比重,協助農企業可以有較為充裕的資金進行設備的改善,提高產能與獲益。
 
至於創投與VC的部分,過去因為創投公司較少有人熟悉農業的生態,因此多數投資都是針對生技相關的題目進行投資,然而隨著時間的演進,越來越多技術投入到農業進行創新,創投公司的人員也因為逐步的熟悉而開始提高資金投入的意願,因此在2017年全球創投熱潮顯現保守態勢的氣氛下,農業相關的創投投資仍然保持相當亮眼的成績---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