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城市衍生的「+Tech」商機—淺談行銷科技與農業科技(上)

 

刊登日期:2019/3/18
  • 字級

 陳澤榮/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一、城市巨大化引導出更多智慧化需求
根據2018年聯合國發佈的《世界都市化展望報告》(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report:2018 revision)指出,目前全球人口約有73億人,其中有55%居住在城市地區。而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至97億人,其中的68%將選擇在城市居住,意味隨著時間的推進,城市將會越來越多人移入定居。這些城市之中,有一部分將發展成為所謂的「Mega City(城市人口超過1千萬)」,這些巨大城市在1990年僅有10座,至2014年成長為28座,聯合國預估到2030年可以達到43座。
 
對城市管理者而言,日益增加的居民帶來的問題不僅更加巨大,也將更加複雜。以2018年最多居民的日本東京為例(約為3,700萬人),每日上班的交通亂象與擁擠的餐飲、居住環境都是我們常在週刊新聞看到的,更遑論還有其他城市人口正將逐漸超越日本東京的數字,例如報告中預估2023年印度新德里將超越日本,中國上海亦緊追其後的快速增長。不僅僅是這些知名城市,其他中低收入國家的城市也同樣會因為人口的快速集中與增加,而遭遇更難以處理的挑戰。這些因為人口增加而衍生的問題包括有以下幾種:
1. 便利性問題:
在日常生活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便利性影響,例如交通上遭遇的阻塞、停車、顛峰時間的大眾運輸工具等等,都會讓便利性大打折扣。
2. 永續性問題:
民眾選擇在城市居住的原因,第一就是因為城市的便利,第二就是城市的資源與機會豐富,因此當人口增加導致能源、資源,甚至於就業機會無法充分取得的時候,就會產生永續性的問題。
3. 安全性問題:
對於在城市生活的居民而言,安心與安全的生活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如生活治安、意外災害救助等機制與服務都是讓民眾願意留在城市發展的必要考量。
4. 社會性問題:
由於城市的居民是來自於不同地方,因此在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或是知識學習等方面都會有所差異,難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發生衝突,因此基於社會的長治久安,管理單位必須有適當的手段協助溝通協調。
5. 成長性問題:
一個城市除了幫助居民獲得高品質、安心安全且不虞匱乏的環境,還必須考量成長的問題,如此才能持續吸引全球優秀的資金與人才進來城市發展。
 
面對上述問題,運用智慧科技將城市打造為智慧城市成為許多城市管理者的相同解方,在IHS所做的調查中顯示,交通便利/便捷與能源/資源的永續是許多城市管理者希望優先解決的問題,而對於已經發展智慧城市較為成熟的城市而言,追求的重點已經從發展「智慧城市」轉變為「城市智慧」,意即當人們從A城市到B城市生活時,可以感受到B城市是更有智慧的照顧市民。故智慧城市在積極推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等課題之外,某些可以讓城市更有「智慧」的課題正有不少人在投入發展,以下將針對其中兩個發展中的課題進行簡要介紹。
 
二、掌握內心需求的工具-行銷+科技
為了給予更貼心的服務,無論是城市管理者或是民間廠商,都希望能夠擁有「精準」掌握使用者需求的能力。以2017年馬雲提出的新零售概念為例,就提到新零售三大內涵中的「以心為本」,正是「希望無限逼近消費者內心需求,最終實現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銷售模式。而為了想要達到無限逼近消費者內心需求,就必須借重專門的學問,也就是「行銷」。
 
行銷是為了讓消費者願意以供給方認同的價格購入產品及服務的學問,因此與消費者/使用者的內心需求息息相關,從最基本的品質、價格的基本需求開始,到顏色、款式的衍生需求(透過消費者調查、消費者習性等分析),甚至是透過不同策略而創造出來的潛在需求(透過市場區隔、口號文宣等手段),都在行銷專業範疇之內。然而,在資通訊科技發達與智慧型裝置普及的現代,消費者的需求較以往更加複雜多變。例如過去廠商可以將行銷廣告主打在廣播與電視節目上,但是面對2021年可達3.1支智慧型裝置的現代人,要將行銷資源集中投入在何種裝置就已經是一大問題,更遑論要主打在何種App或網頁上。同樣的,現代消費者已經建立的網路消費習慣(1980年後出生的千禧世代占67%、1960~1981年出生的X世代占56%),或是消費決定會因為網路評論而改變等等,都是現代廠商更難以掌握消費者需求的因素。是以美國Smart Insight觀察近年企業數位行銷的模式後,提出的現代版消費者生命週期,並認為2018年後行銷必須從客戶的角度進行思考,同時結合科技才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一、消費者生命週期與導入科技
圖一、消費者生命週期與導入科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