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大學、石原產業公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於日前發表,共同開發導入了氟原子的受體單元(Acceptor Unit),且將可望世界首度應用做為有機薄膜太陽電池n型半導體的構成單元。
為了開發高性能有機半導體材料,將受體單元置入分子構造中是不可或缺的,而Naphthobisthiadiazole(NTz)被視為是強而有力的受體單元分子而廣為應用。為了進一步提高受體性,導入陰電性(Electronegativity)的氟原子能帶來更好的效果,然而因為有機合成的困難度造成至今仍無法達成氟原子的導入。
對此,大阪大學的研究團隊確立了有機合成的新路徑,首次成功地完成了含有氟原子的Naphthobisthiadiazole(FNTz)。此外,將置入了FNTz的有機分子應用做為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的n型半導體材料,亦證明其性能大幅超越未含氟的材料。
另一方面,對於各種用途的有機半導體材料,FNTz單元的導入也將可望帶來提高性能之效果,且以NTz對機能的提高具有實際成效來看,FNTz亦可望應用於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之p型半導體聚合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