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電產生器藉由材料特性,可透過熱溫差自然地產生電力,相當容易使用在各種情況,將會是未來能源之星。熱電能源與其他的綠色能源一樣,需要藉由最大功率點追蹤以及電源管理技術,才能有效的獵取能源並加以利用;所以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熱電模型建置以及電源管理方式,實現最大功率點追蹤,並將熱電轉換為更可靠的電力,無論在汽車、工業、民生、穿戴式甚至物聯網裝置,皆可應自如。 熱電技術應用與未來 熱電產生器(Thermoelectric Generator;TEG)只需要溫差就可以產生電力,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其具備 24小時發電能力優勢,成為再生能源的明日之星。熱電產生器會因為材料的選擇不同,促使適用的區域也隨之不同。除了汽車與工業之外,熱電也可以擴大應用於民生、穿戴式及物聯網裝置,以延長電池壽命,甚至設計出不需電池的應用系統。但以目前的熱電技術應用於部分民生器具、穿戴式及物聯網裝置,除了系統操作以及應用情境外,還有一定程度的技術挑戰。 圖五為 IDTechEX 市場預測,由圖中可以觀察到熱電於 2016 年將開始大幅成長,至 2024 年將佔據超過三分之一的再生能源市場。但以目前國內僅有中鋼具備量產熱電模組的能力以及工研院材化所具備熱電材料的研發能力外,國內並未有其他熱電產業,而使國內有生產熱電模組之技術卻無對應的需求市場,造成一個很嚴重的技術與產品斷層帶,若能補足轉能與系統整合技術,將可創造台灣新興且豐富的熱電產業供應鏈,涵蓋民生、工業與汽車領域市場。 圖五、IDTechEX預測全球能源擷取市場規模 熱電產生器之電氣模型 設計轉能系統最開始的步驟,就是建立熱電產生器的電氣模型,以確保搭配的直流-直流轉換器與控制器適合此熱電產生器的操作,例如:操作於低溫差的熱電產生器搭配一個大電流轉換器時,將會造成控制器只要開啟開關將會直接使熱電產生器短路,而無法有效進行轉換能量。為了防止不正確的操作,建立熱電產生器的電氣模型以及挑選適合的直流-直流轉換器與控制器是非常重要的。 圖十、電流源與電壓源之等校電路轉換 最大功率點追蹤技術 所有獵能器都需要最大功率點追蹤控制才能具備最大的能源輸出,熱電產生器當然也不例外,而實現最大功率點追蹤的方法非常多種,以下舉出固定責任比控制法、開路電壓法以及擾動觀察法等三種最大功率點追蹤方式進行說明。 固定責任比控制法意味控制器設定一個固定的責任比進行熱電獵能(如圖十五所示),這種方式在固定的熱交換環境、固定的熱電模組、固定的控制電壓以及固定的輸出電壓下,可以找到一個責任比,使直流-直流轉換器可將熱電產生器在最大功率點上操作。雖然這種控制模式相當簡單,卻也造成操作不可靠情況,一旦熱交換環境改變、熱電模組老化、控制電壓或是輸出電壓改變,都可能造成熱電產生器工作點嚴重偏離,而無法有效率的轉換熱電能量,這時候就需要重新進行人工優化校調並修改控制器,使其重新操作於適合的責任比,以具備最大功率點的條件下進行轉能。圖十六為開路電壓法之操作模式,一開始會……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作者:黃昭仁 / 工研院資通所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51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Download檔案下載 加入會員 分享 轉寄 聯絡我們 延伸閱讀 東京大學等實現了大面積、可量產之矽熱電發電元件 半金屬的熱電性能提高4倍,可望實現與半導體匹敵之熱電材料 室溫下奈米合金粒子的熱電轉換技術 躍進實用階段 可將室溫廢熱轉換為電力且熱電性能增大2倍之新技術 不需溫度差,在室溫下亦可發電之熱電轉換裝置 熱門閱讀 下世代產業所需高功能性新材料—電動車用高分子材料 再生塑膠產業鏈發展現況及政策趨勢—廢塑膠回收材料 台灣優勢產業所需材料—半導體化學品 台灣石化產業未來轉型之策略方向 CO2 氫化生產甲醇新世代觸媒與程序 相關廠商 金屬3D列印服務平台 山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喬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正越企業有限公司 照敏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永光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桂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大金先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大東樹脂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志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