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商業化充電網絡與商業化營運模式發展概況

 

刊登日期:2012/3/8
  • 字級

電動車充電網絡與營運模式發展為目前電動車發展最重要的課題,主要國家皆透過示範運行計畫進行產品驗證並尋求最佳模式,例如美國The EV Project 計畫、日本EV/pHV Town 計畫等。除了充電設備發展外,車廠、營運商、地方政府亦結合新的充電網絡服務功能,尋求新的營運模式突破,希望解決目前引擎車輛和電動車輛使用差異與成本差異的缺口。

商業化充電網絡
1. 商業化公共充電站衍生之需求
現階段商業化的充電站大多集中連鎖賣場、便利商店、速食連鎖店等地點,特別是連鎖賣場與速食連鎖店於停留時間上具有較大的優勢。據統計,消費者通常花費約30 分鐘至1 小時於連鎖賣場與速食店購物、用餐,停留時間恰足以補充回至家中所需電力。若於這些地點提供充電服務,將有助於解決電動車使用者里程焦慮與隨機充電需求,並可提高商店附加價值以吸引潛在顧客。
 (1)提供充電服務之成本
雖然零售業者希望提供充電服務吸引潛在顧客消費,然而提供便利服務的背後亦隱含高昂的成本。建設充電設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主要用於購置充電硬體設備、安裝費用及支付使用之電力費用,分述如下:
a. 設備成本
充電設備成本隨其充電速率、附加服務功能的不同而有相當大之差異,以Car Charging Group 為例,其提供的Level 2 充電設備成本約需 2,000~6,000 美元。功能簡單的充電設備僅包含充電器本體、電纜、電表等,而Coulomb 、ECOtality 等營運商提供設備通常整合多項功能(如中央監控、計費系統等),並可加入營運商開發的充電網絡,由營運商代為宣傳(可利用網路、智慧型手機查詢網絡內的充電設備)、收款(整合信用卡、悠遊卡等線上付款)及維修。
c. 電力成本
最後的重要成本為充電所消耗的電力成本,電力成本的高低也影響充電站擁有者是否適合採用免費充電的策略。目前較為不利的是營業用電力通常較家用電力貴,且尖離峰用電價格亦不同,因此隨電力價格浮動亦產生不同之定價策略。此外,隨充電設備、電動車種類、電池狀態、地點不同也影響所需消耗的電量,充電站擁有者與營運商必須透過大量的實際驗證了解使用狀況,藉以計算可能的電力成本,並透過計價系統擬定適合的收費方案。
(2)提供充電服務之收入
對於零售業者而言,能夠自由制定收費價格,依不同日期、不同時段(尖峰或離峰)、不同客戶給予差別訂價的計價系統相當重要,目前各主要營運商皆開發相關系統並導入自身充電網絡平台,藉以提供零售業者更自由的定價權力,例如2010年起Coulomb 即導入名為Flex Billing System的計費系統進入其知名的ChargePoint 充電站網絡。

2. 充電網絡平台開發概況
藉由提供各項服務,如評估安裝地點適合何種類型充電設備、提供設備安裝服務、售後維修、協助與電力公司及金融體系訂立電力供給契約與收費方式、消費者教育,以及廣告行銷等吸引零售業者加入充電網絡的營運。這類由賣場提供前端介面(即充電設備)、充電營運商負責後勤與服務的合作模式已廣為業者接受。充電網絡平台概念源始於許多科技大廠透過整合IT 、車輛、移動的概念開發智慧化IT Mobility Platform ,自雲端技術興起後,車廠結合IT 大廠共同推出新型態服務的例子已逐漸增加,例如Toyota 與微軟在Azure 雲端平台上合作試驗行動服務方案,車主可便利地結合移動與生活,未來將可透過智慧中心與平台,提供電動車充電的相關連結服務,如充電提醒簡訊等,甚至進一步加入遠端汽車狀態診斷、定期維護提醒等功能。車主除了可由汽車端進入此系統外,亦可由智慧型手機或筆記型電腦直接連結進入操作。


圖一、不同Stakeholder 整合架構

商業化營運模式
雖然目前各國充電站已展開佈建,廠商亦極力投入充電設備與網絡的開發,但在目前電動車價格高昂、充電設備數量不足與使用習慣迥異於傳統汽油車的情況下,仍需透過不同於以往的營運模式,以提高消費者使用意願。
1. Better Place 營運模式簡介
Better Place 主要定位為電動車能源服務營運商,除了與其他IT 公司結合共同投入充換電網絡營運系統之研究外,並實際投入建設與營運電動車電能補充基礎設施,提供電能補充與管理、收費、售後服務等系統整合方案……以上內容為重點摘錄,如欲詳全文請見原文


圖二、Better Place 營運模式

作者:陳志洋 / 工研院產經中心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03期」,更多資料請見:https://www.materialsnet.com.tw/DocView.aspx?id=1011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