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學產業減碳的發展方向與趨勢概論

 

刊登日期:2024/1/5
  • 字級

劉致中 /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2030年廢塑膠回收的產能將僅占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酯總產能的不到9%,目前正在開發的一系列化學品回收技術,沒有一項技術的規模足夠大到能對其產業的排放產生重大影響。全球化學廠商現行減碳作為無法達成2030年的減排目標,化學廠商必須採取更多的變革措施方能達成目標。本文述及全球化學廠商的4項減碳途徑:①CCUS;②再生燃料的生產;③低碳化學品的生產;④結合低碳能源的新製程。其中,「再生燃料的生產」涉及龐大的資產設備改變與投資;「結合低碳能源的新製程」中的技術多數有專利保護,且部分技術尚未經過商業化量產的檢驗;「CCUS」與「低碳化學品的生產」應為台灣化學產業達成2030減碳目標之可行性較高、可自主化較高的路徑。
 
【內文精選】
全球化學產業CO2排放量目前仍持續上升中
過去10年(2010~2020年)來,全球生產初級化學品之CO2直接排放量一直在穩定上升,而生產每噸初級化學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強度卻相對持平;這顯示了業內廠商在生產初級化學品的製程上並未做太多CO2減排的改善措施,亦即CO2排放量一直上升的原因主要仍來自於初級化學品消費量的成長。
 
IEA規劃的7條減碳途徑
IEA對於化學產業2019年至2070年減碳的可行途徑規劃,氫氣的運用、二氧化碳捕捉、封存與再利用(CCUS)之作為以及其他(Other)減碳措施,是IEA認為化學產業未來的主要減碳路徑。其中CCUS的減碳作為在2030年時需達到排放減量的10%。
 
而「其他」的減碳作為則包括了:①材料使用效率增加(Material Efficiency);② 改用替代燃料; ③ 製程技術性能改進(Technology Performance);④電氣化(Electrification);⑤生質料源(Bio-mass)使用等。其中「材料使用效率增加」則從「廢塑膠的回收和再利用」與「採用更具選擇性的製程」來達成。
 
「更具選擇性的製程」主要指某種化學品的生產可使用多種類的進料時,可以依據市場對產品需求的狀況,調整使用的原料,讓製程中產出的CO2降至最低。例如:1噸乙烷原料脫氫裂解可生產約0.8噸的高價值化學品(幾乎全部為乙烯),而石腦油催化裂解則可生產0.6噸各式的高價值化學品(包括乙烯、丙烯和BTX芳烴混合物)。
 
全球化學產業正投資4條可行路徑進行減碳
至2023年11月,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ISTI)觀察全球化學產業已「實際應用」或「正在進行商業化技術開發」的減碳做法,主要經由4條途徑,分別是:「二氧化碳的捕捉」、「低碳化學品的生產」、「使用低碳能源的製程」與「永續燃料的生產」。
 
這四條路徑中,「二氧化碳的捕捉」與「永續燃料的生產」,以及「使用低碳能源的製程」與「低碳化學品的生產」,可以互相搭配應用。其中的低碳能源以再生能源的綠電為主,可以直接使用於生產製程中的能源供應,或是使用綠電生產綠氫後用於煉油廠的加氫裂解製程中。
 
「低碳化學品的生產」除了製程中使用再生能源與使用綠氫為生產原料外,採用「回收廢塑膠」、「生物質(Biomass)」與「回收之CO2」作為原料,亦為低碳化學品生產的主要做法。
 
台灣化學廠商的減碳作為以能源與進料的低碳化為主
根據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2022年版)資料顯示,製造部門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145.808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 CO2e),排放量來源前三名分別為化學工業、電子業、金屬製程。化學工業排放40.192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占製造部門碳排27.5%。
 
如圖五,工研院ISTI計算出,2020年國內化學產業的單位碳排生產力為0.74百萬美元/千公噸CO2e,呈現持續下滑的現象,顯示國內廠商在既有製程持續運作下,二氧化碳排放量未能有效降低。生產主力的大宗石化產品價格則跟隨國際油價上下起伏,單位碳排生產力的高低取決於國際油價。
 
圖五、台灣化學產業碳排與單位碳排生產力變化
圖五、台灣化學產業碳排與單位碳排生產力變化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並與台灣化學產業協會(TCIA)合作進行台灣化學廠商在公司減碳作為的調查。其中,近五成(47%)的廠商對設定公司的淨零碳排目標仍處於研議階段,超過五成(53%)的廠商公司內已成立專門小組來因應此議題;但也有近67%的廠商對於公司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抱持懷疑的態度(圖六)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六、台灣化學廠商的減碳作為狀態
圖六、台灣化學廠商的減碳作為狀態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45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