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大學的研發團隊與高輝度光科學研究中心(JASRI)合作,開發出可提高燃料電池機能之多孔性配向奈米結晶薄膜,並且也已利用放射光設備(Spring-8)進行該薄膜的表面結構解析。
目前於世界各地皆有進行可選擇性地吸收二氧化碳等多孔性金屬錯體之研究,自我組成化及利用逐次積層的技術於基板上成膜,是研發重點項目之一。九州大學等利用奈米技術,形成具備配向性之奈米結晶薄膜,為世界首創。新手法係利用容易形成面內週期結構法(LB法),與適合面外週期結構之逐次積層法組合,即完成製作。選擇高穩定性的porphyrin分子(CoTCPP),再利用pyridine與氯化銅水溶液所形成銅離子,以銅離子製作出CoTCPP架橋的2D網絡(Network)。將製作完成的單分子膜移至矽基板上,並且藉著重複作業以形成薄膜。接著使用Spring-8設備進行結構分析,並證實其具有薄膜結晶特性。
另外,因可達到奈米等級的膜厚控制,藉著結晶性多孔性薄膜技術的建立,可改善並提高電子傳導特性,預期可應用在燃料電池的電極觸媒。要提高燃料電池的性能,首要就是電極的高機能化,各廠商紛紛著手進行各項材料的研發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