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導言】
王允欣 / 工研院材化所
淨零減碳已成為全球顯學,根據美國能源總署在《國際能源展望》報告所發布的預測,隨著全球能源消耗的成長,到2050年碳排放量將增加,無法符合《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淨零排放目標。為此,國際能源總署(IEA)估計於2021年至2050年間,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耗量必須分別下降90%、80%和70%,才能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不過就實際面而言,降低石化燃料使用率以及再生能源轉型速度偏慢,勢必得藉由碳捕獲、利用和儲存(CCUS)技術幫助減少大氣中的碳含量,協助難以減排的產業提供解決方案。預計2050年的全球CCUS捕獲效能必須提升現況之120倍,並使每年捕獲的二氧化碳量高於42億噸(Gtpa),各國才能實現淨零承諾。
為了加速解決碳排問題,碳交易制度的落實已成為邁向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藉由將減碳行為導入市場機制,全球碳權市場於近幾年內迅速成長,據統計,2021年歐盟及英國碳價已將近90美元 / tCO2e,全球碳市場交易金額達到8,510億美元。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於2023年10月試行,台灣也已經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與碳費規劃來迎擊國際潮流,種種相關政策勢必對台灣企業造成龐大衝擊。如何在當前「碳有價時代」脫穎而出,將淨零轉型作為企業ESG一環,成為各產業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為了協助國內廠商超前部署並有效因應減碳大環境的變化,很榮幸藉由本次『碳捕捉材料技術發展及應用』專題的機會,邀請到工研院內相關領域專家撰文,包括「碳捕捉技術—直接空氣捕捉之發展與市場趨勢」、「二氧化碳化學吸收技術」、「低濃度二氧化碳吸附材料技術開發」,由市場面至技術端,分享二氧化碳捕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進展,涵蓋吸附、吸收等當今主流減碳亮點技術介紹,可以針對不同濃度、場域特性之碳排產業,對應最適技術設計,快速協助廠商達到減碳需求,降低未來的經營成本,更可進一步搭配再利用技術創造龐大永續綠色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