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首度測量電流速度

 

刊登日期:2023/6/5
  • 字級

張瑞棋
 
【內文精選】
1745年,可以貯存並積累大量靜電的萊頓瓶(Leyden Jar)問世後,原本捉摸不定的電終於可以隨時拿來把玩、研究。到了1800年,伏打(Alessandro Volta)發表史上第一個電池「伏打堆」,能夠產生持續穩定的電流,更開啟了電解、電鍍等各式的發明與應用。科學家用電做各種實驗,不過有個基本的問題卻仍是個謎:電的速度有多快?
 
無論導線多長,一接上萊頓瓶或伏打堆的瞬間就感受到電,可見電的傳遞速度非常快,但也因為如此之快,不知如何加以量測。結果率先想出方法並著手測量電流速度的人,竟是一位全靠自學出身的青年。
 
惠斯登(Charles Wheatstone)於1802年在英國出生,14歲時到叔叔開的樂器行當學徒,不過他對做生意興趣不大,反而對文藝與各種新知充滿熱忱,常常一領到工資就去附近的舊書攤買有關文學、歷史、科學的書。有一次他發現一本描述伏打電池實驗的書,極為心動,但身上的錢根本不夠,而且這是本法文書,他還得再買本辭典才有可能看懂。求知若渴的他下定決心,將手中的錢給老闆作為訂金,確保這本書不會先賣給別人。
 
惠斯登終於攢夠錢將書與辭典買下來後,一帶回家就埋頭研讀。他找了哥哥一起按書中所述打造伏打堆,但身上的錢已不夠買所需的銅片。兩人懊惱之餘,惠斯登突然靈光一閃,何必花錢去買銅片,直接將手上的便士銅板拿來用就行啦!結果他們真的就這麼成功地做出了伏打堆,完成他的第一個電學實驗。
 
不過畢竟在樂器行耳濡目染已久,惠斯登不斷從樂器萌生出許多靈感,因此接下來的研究主要都以聲學為主。他於1821年將一個像是七弦琴的樂器用鋼索懸掛於天花板下,無人觸碰之下竟會自己奏出樂曲,令群眾嘖嘖稱奇。其實鋼索穿過天花板連接到樓上的一台鋼琴,彈鋼琴產生的震動會經由鋼索傳遞到七弦琴,發出同樣的旋律。這不僅僅是個娛樂眾人的魔術表演,惠斯登還想進一步利用這個原理將訊息傳遞到遠方,功能上等同於後來的電報或電話。為了研究可行性,他自然要測試聲音在不同材質中的傳遞速度,而這也在他心中埋下測量電流速度的種子。
 
1827年,惠斯登發明一種裝置叫「Kaleidophone」,為頂端有顆銀珠的細長鐵桿。當鐵桿隨著聲音震動時,銀珠便會來回擺盪,在空中畫出各種簡諧的圖案,將無形的音波呈現出來。「視覺化」的概念在他日後設計電流速度的測量方法時,便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除了上述兩種裝置,惠斯登還發明六角琴、手風琴等樂器,獲得各界肯定。1834年,他被國王學院聘為實驗物理的主任,一上任後,便著手進行電流速度的實驗。
 
惠斯登利用起電器讓萊頓瓶隨時充滿大量靜電,使得金屬線靠近萊頓瓶的一端以及靠近接地線的另一端時 ,兩端都會產生放電火花。他使用半英哩長的金屬線,並從中切開,如此金屬線中間的缺口也會產生火花,然後在旁邊放置一個每秒可旋轉800圈的雙面鏡,讓他可以從鏡中看見三個火花。由於中間缺口的火花比兩端的火花晚出現,因此映在旋轉鏡中的三個火花不會在一直線上,中間的火花會偏移一個角度。從偏移的角度、鏡子的距離、鏡子的轉速以及金屬線長度,惠斯登推算出---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38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