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稀土產業發展概況解析

 

刊登日期:2023/6/5
  • 字級

海中雄 / 臺灣稀土及稀有資源應用產業聯盟;曹申 / 工研院材化所
 
稀土元素憑藉獨有之物理與化學特性,使其應用層面無所不包,且無可取代,特別是在競爭已趨激烈之綠能、電機、通訊、國防等領域。中國掌握世界三分之一稀土儲藏量與超過八成之原料產品產量,近期在中美競爭白熱化與地緣關係日益緊張下,稀土作為民生、產業與軍事的多重關鍵角色,對於被中國箝制之潛在隱憂,無可避免地引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對中國稀土壟斷的全面反擊。只是,稀土產業和半導體產業一樣,都是製造鏈長且分工複雜,加上牽涉環保考量,使西方努力規劃新稀土供應鏈以及對強勢中國進行脫鉤斷鏈的明確企圖,仍面臨相當挑戰。
 
【內文精選】
2023年全球稀土儲量與產量概況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公布的資料顯示,從全球儲量來看,2022年全球稀土資源總儲量約為1.3億噸,中國儲量為4,400萬噸、越南為2,200萬噸、巴西為2,100萬噸、俄羅斯為2,100萬噸,四國總計占全球儲量的86%。從全球產量來看,2022年全球稀土產量為301,020噸,中國產量為21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69.76%,其餘國家中,美國產量為4.3萬噸、澳洲產量為1.8萬噸、緬甸產量為1.2萬噸,上述四國占2022年全球稀土產量的94.7%。由此可見,全球稀土資源的集中度較高,中國產量、儲量均為全球第一。
 
美國稀土戰略中的小聯盟與大聯盟
1. 美、澳、日稀土小聯盟–打造一條沒有中國的稀土產業鏈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能源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彙整之國際稀土主要供應鏈概況如圖三所示。
 
圖三、國際稀土主要供應鏈概況
圖三、國際稀土主要供應鏈概況
 
回顧美中關係的正式轉折點,始於2016年川普總統高舉MAGA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大旗,決心壓制快速崛起的中國。而和經貿戰、科技戰不同的是,美國的稀土戰略一開始就有濃厚的軍事角力意味,其導火線可追溯到美國CBS《六十分鐘》節目於2015年揭露的,有關美軍關鍵供應商之一的麥格昆磁公司(Magnequench)被中國蠶食鯨吞的過程。該公司擁有的稀土磁粉與黏結型稀土磁鐵技術,可謂攸關產業競爭與國防安全,卻在一連串商業交易下輕易轉移中國(即便其仍掛加拿大上市集團子公司身分,但最大生產基地已轉至中國天津),令美國朝野大為震動。
 
2. 美、日、澳、加、英、法、德的稀土大聯盟
最初,籌組稀土大聯盟的概念是由美國發起的。2022年6月14日,美國國務院公布由美國主導的「礦物安全合作夥伴計畫」(Minerals Security Partnership; MSP),新聯盟成員有加拿大、澳洲、芬蘭、法國、德國、日本、南韓、瑞典、英國和歐盟執委會,協助分析各國及私營企業的關鍵礦物開發項目及強化供應鏈的安全,以抗衡中國在此領域的主導地位。
 
然而,或許因為MSP的計畫參與國過於龐雜,導致運作上不易協調而無法落實。2022年12月,加拿大自然資源部長威爾金森(Jonathan Wilkinson)在蒙特利爾舉行的COP15生物多樣性談判中達成協議,宣布加拿大和其他G7國家(不包含義大利,但納入澳洲)組成一個以環保及社會責任為標竿的稀土大聯盟,這就是「可持續關鍵礦物聯盟(SCMA)」的濫觴。
 
聯盟中尋求自主 — 歐洲稀土產業遍地開花
在西方稀土大聯盟動作頻仍之際,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歐洲也積極展開自救行動。歐盟能源原料受控在過去與目前的狀況,如圖五所示。從現實面看,歐洲的綠能產業起步較早,也是其未來產業命脈所繫,而稀土作為綠能轉型的關鍵環節,對歐洲經濟的重要性更甚於美國。
 
圖五、歐盟能源原料受控狀況:過去與現在
圖五、歐盟能源原料受控狀況:過去與現在
 
例如歐盟議會已於2023年2月14日正式通過立法,將在2035年前全面禁止銷售汽柴油新車。然而電動車所需的礦物質是傳統汽車的六倍,其中使用的強力永磁體含有稀土元素釹和鐠,歐盟迄今卻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其中90%以上來自中國。
 
為求因應,同時回應美國在《2022年降低通膨法案》強迫歐企電動車產業鏈赴美落地生根,及確保歐洲在能源產業(特別是風力發電)需用之原物料不受控於歐盟境外,2022年9月1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發表歐盟國情咨文時,宣布了《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European Critical RawMaterials Act),尋求確保鋰和稀土等礦物的供應安全與自主可控。馮德萊恩同時強調:「鋰和稀土已經取代天然氣和石油,成為我們經濟的核心。到2030年,我們對這些稀土金屬的需求將增加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38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