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地設施腐蝕監控檢測技術

 

刊登日期:2021/3/5
  • 字級

呂春福、李文錦/工研院材化所;劉力維、李伯亨 、顏志偉/工研院綠能所
 
地熱能源是一種獨特的發電資源,同時具備與風力、太陽能相同之潔淨、再生特性,且發電運轉容量因子高達75%而可視為基載電力,地熱發電因此成為台灣能源產業發展之重要考量。大屯山系屬於火成岩型地熱泉水,該地熱泉具有複合型酸性流體,可能造成設備、管路腐蝕。本文經由技術團隊場勘評選出適當場址,再以該場域地熱湧泉水質之化學成分,經由熱力學理論計算,篩選出具有經濟競爭力之金屬結構材料,再將該測試樣品透過實驗室檢測與場域驗證,測試金屬各種腐蝕模式,並導入電化學檢測技術,驗證金屬結構場域腐蝕模式之可即時監測性,以建置適合我國地理特性之能源設施結構技術,推動國家經濟發展。
 
【內文精選】
前 言
台灣的地理位置獨特而有發展再生能源的絕佳場域,特別是我國位於太平洋火環帶,具備開發地熱發電的豐厚潛能。以市場需求而言,台灣人口分布以及用電具有區域性的差異,參照台電資料顯示,北部地區近五年的實際狀況,平均每年電力缺口高達130億度以上,約需要兩座大型發電機組的產能填補。在北部山區,大屯火山系蘊含豐富的地熱潛能,足夠開發成中大型地熱電廠,特別是大屯火山系,地理位置臨近北部都會大宗用電區域。而且地熱發電相較於其他基載發電系統,對於環境的衝擊輕微,甚至可以結合溫泉產業,形成休閒觀光亮點,如清水地熱,成為台灣整體能源產業發展之重要考量。
 
現地設施腐蝕評估
能源設施的腐蝕管理,第一階段係透過現地場域環境評估,建立環境參數資料庫,包含溫度、pH值以及流體成分;匯集這些資料後,以熱力學建構金屬材料的E-pH圖(Poubaix Diagram)。依照場域實際環境數據計算的金屬材料E-pH圖,將可評估業主選用之結構材料,初步篩選是否適用於標的場址、適用區段涵蓋範圍等。
 
第二階段係以現地場域採集的水體實測,參照國際地熱先進地區的統計資料與檢測(Detection)方式,進行計畫選用金屬樣品材料的腐蝕速率分析,模擬各種真實使用狀態下腐蝕行為。依據現地實際狀況,驗證適合之監測系統,確認選用材料的適用年限以及監測技術。
 
現地腐蝕監控測試
場域腐蝕管理技術開發,可參考國際地熱先進地區的研究資料。日本臨近台灣而且同為太平洋火環帶,依照1992 Kurata統計資料(圖三),地熱設施主要的腐蝕破壞模式為孔蝕、應力腐蝕、縫隙腐蝕、沖蝕、均勻腐蝕等,有53%的地熱設施失效主要是沖蝕與均勻腐蝕,造成結構的減薄而失去金屬結構強度,因此可針對材料破壞模式選用適當的風險管控。
 
圖三、地熱設施主要的腐蝕破壞模式
圖三、地熱設施主要的腐蝕破壞模式
 
5. 結構完整度量測技術
管壁厚度均勻減薄之後,電阻值會線性地增加,這個部分我們可以量測不同素材厚度的結構驗證,結構材料的長度亦為驗證測試可靠性的方法之一﹔然而場域實務腐蝕的狀態不一定是完全均勻減薄的狀態,例如沉積物,或者微區域環境、工業材料材質分布的均勻性等因素,造成不均勻腐蝕,監測系統後續可以發展成掃描的檢測方式,如圖八所示,檢出缺陷的位置。
 
本文依據工業常用金屬材料場域測試的結果,經過評比選出SUS304L為代表,在大豐井場域,實際驗證場域腐蝕對於監控數值的影響。本項測試分別從A端與B端兩個方向交錯測試,逐步檢測電阻值,確認不同厚度的試片2 mm (T2)厚或3 mm (T3)厚的試片,電阻值與量測距離呈線性關係,與理論公式一致;經過場域腐蝕之後,T3C電阻值的斜率確實有別於T3試片,如圖九所示,雙向掃描測試得到兩條數值T3C A/B尚無明顯分離,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九、地熱設施腐蝕檢測
圖九、地熱設施腐蝕檢測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11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