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想出核連鎖反應的人

 

刊登日期:2021/2/5
  • 字級

張瑞棋

有人認為核能發電始於愛因斯坦1905年發表的質能互換公式:E = mc2。不過1930年代之前,沒有人認為這條公式是能源秘方,因為原子的質量太小,單一原子無法產生多少能量。核能發電之所以可行,是靠核連鎖反應才有源源不絕的能量,而想出核連鎖反應的便是1898年2月11日出生的物理學家西拉德(Leo Szilard)。

西拉德出生於匈牙利,從小就展現數學與物理方面的長才。21歲時因為親身遭遇身為猶太人所受到的差別待遇,決定轉往德國就讀大學,得以受到愛因斯坦、普朗克等大師的親炙。他的學業表現相當優異,不但博士論文獲得愛因斯坦的讚賞,取得教職後還與愛因斯坦合作,構思出不用壓縮機的「愛因斯坦冰箱」。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西拉德擔心受到納粹迫害,趕緊移居英國。9月12日這天早晨,西拉德走在濕冷的倫敦街頭,腦中反覆咀嚼今天泰晤士報刊載拉塞福關於核分裂的看法:「在這過程中,是有可能獲得比質子所攜帶的還要多的能量,但平均而言,不用期望藉此獲取能量。用這方式製造能量又少又沒效率,有人想要用原子的轉變做為能量來源,無異於打月光的主意。」拉塞福所說的「這過程」是指他的學生考克若夫(John Cockcroft)與沃爾頓(Ernest Walton)於1932年所作的實驗。他們用粒子加速器將質子射向鋰原子,結果產生α粒子(由兩個質子及兩個中子組成,相當於氦的原子核),並伴隨著可觀的能量。這是史上首度以人工方式製造核分裂,格外引起社會注意。特別是所產生的能量不禁讓人想起威爾斯(H. G. Wells)於1914年發表的科幻小說《獲得解放的世界》,裡面預言的「原子彈」是否將會成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