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應

 

刊登日期:2020/6/5
  • 字級

如果問「我們看事物絕大多數是經過特殊的窗戶或透過濾片嗎」?而答案是「很難避免」,你也許會相當驚訝﹔這些窗戶或濾片通稱為「框架」。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得到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原因在「框架」,他發現人們的消費選擇隨框架會完全改變。而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提出「擁有框架」理論,點出了人類做決定時的盲點,成為我們做出「不理性」決定的原因,更讓「行為經濟學」成為顯學。

韓國知名心理學家崔仁哲,將「框架」定義為「特殊的窗戶或濾片」,也是心智篩選必要資訊的能力,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會導致非常不同的結論。他所著《框架效應》一書,從自身紮實的學術研究經歷,引述許多有趣的研究案例,告訴我們:框架能夠決定每個人的人生走向。各式各樣的框架誘導了我們的每一項決定、每一個行動,最終促成特定的結果。我們總以為自己非常客觀,殊不知,框架打從一開始就排除了特定的細節或選項,扭曲了我們眼中的世界。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框架,才能超越無形的思維限制,減少被媒體與商人操弄的可能性,做出更正確的決策與判斷---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