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對石化產業之影響

 

刊登日期:2020/2/5
  • 字級

陳明君、劉致中/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張光偉/工研院材化所
 
石化產業正處於我兩大貿易國的貿易戰之間,化學品為許多民生產品之關鍵原料,對下游產業影響相當重大。區域競爭、新料源及新製程的興起都促成石化產業的重新整合。在此環境下維持競爭優勢的策略方向,包括高性能烯烴類衍生物、高值塑膠材料與加工技術、生質料源與材料及回收技術的創新。
 
【內文精選】
前言
中美貿易戰(Trade War),由於兩國均為貿易大國,國際經貿將會受到蝴蝶效應長期的連鎖反應。台灣進出口貿易占GDP的七成,而交戰雙方又是我國主要的貿易夥伴,根據2018年統計數字,與中國大陸貿易約占台灣進出口的40%,美國則為12%,貿易戰未來的發展對我國影響重大。以石化(Petrochemicals)產品貿易來看,中國大陸僅次墨西哥及加拿大,為美國第三大化學品出口國,2018年約為120億美元的交易額;而因石化產品也列在名單中,且相關化學品為眾多下游產業之原料,間接受到影響不可忽視。美國倒退的自由貿易策略,將影響全球投資方向與供應鏈的形成,石化產業上、下游生產供應鏈都會因中美貿易在技術及區域的競爭而重新整合。
 
我國石化產業結構
由圖一可看出,以進口原油經精煉與化工製程生產出一系列中游基本原料C2、C3、C4、C6等,進一步合成下游塑膠、橡膠、纖維與化學品,形成了我國石化產業之供應鏈。
 
圖一、台灣基本原料與中間原料產業結構
圖一、台灣基本原料與中間原料產業結構
 
基本原料產業為所有石化次產業中最上游的產業,國內基本原料多來自輕油裂解,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與二甲苯為主要界定之產業範疇。
 
新料源與新製程衝擊
近年石化產業有相當大的變化。除了頁岩氣新料源衝擊東北亞以Naphtha為料源生產之乙烯及其泛用衍生產品利潤外;Onpurpose PDH (Propane Dehydrogenation)新製程擴大丙烯供應,也衝擊丙烯相關產品;而中國及中東COTC (Crude Oil to Chemical)新製程亦衝擊BTX與衍生物。
 
中美石化貿易
依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2019.11.21),中美貿易戰將造成:①石化產品加速衰退;②對在中國大陸生產塑、橡膠及其製品出口美國的台商影響最大;③中國大陸生產產業鏈部分解構與外移。中國大陸透過各種基礎建設投資及經貿聯盟的機制,建立與東南亞、非洲、南亞、中亞及中東雙贏的雙邊貿易,中國已可由此區域取得前所未有大量的油、氣、石化產品及原料,並出口大量的產品到東南亞。以美國油頁岩占優勢的下游聚乙烯為例,依ICIS統計數據,全球13億噸的需求,78%來自中國大陸掌握的區塊、22%在美國掌控的北美及中南美洲;而以8億3千8百萬噸的進口量分布,中/美區塊比例為85/15。美國在料源的優勢,仍需仰賴出口的突破,尤其在所謂的中國大陸區塊(China-led Bloc)中的國家。
 
未來發展
1. C2及C3衍生化學品,應朝向具有差異化與高值化產品開發
未來石化產品中,Naphtha-based之C2及C3衍生化學品,因美國頁岩氣生產乙烯/丙烯產線陸續完工,不僅面臨價格競爭,循環經濟限縮塑膠新料製品成長率,新製程亦將衝擊到丙烯、BTX及其衍生泛用材料。未來三年亞洲乙烯/丙烯原料及其衍生物供應量大增,相關原料與產品未來的發展…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98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