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回收產業趨勢與應用(上)

 

刊登日期:2019/12/5
  • 字級

林其瑞、鄭承熙/工研院材化所
 
輕量耐用的塑膠帶來生活便利,然而隨手丟棄與掩埋流失的塑料卻造成環境永久且重大的危害。全球塑料回收率僅有12%,大多以物理回收為主,過程包括清洗、粉碎、造粒等。由於物理回收無法去除添加劑如色料、抗氧化劑等成分,且經過多次加工再製易造成塑料劣化,回收後的塑料通常只能降階使用。於是全球大廠開始投入化學回收再生技術開發,使回收塑膠可轉化為更有價值的產品。本文將分成上、下兩集,分享國內外對於聚酯、聚氨酯、聚醯亞胺等化學回收技術的發展。
 
【內文精選】
前言
根據英國新聞頻道Sky News報導指出,全球每年大約產生3億噸的塑膠垃圾;其中只有12%被回收。而全世界每年海洋平均多出約1,270萬噸的塑膠垃圾,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的威脅,包括被窒息的海龜和中毒的鯨魚。聯合國更指出,如果依照目前產生塑膠廢棄物的速度,到了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總重將會大於所有魚類的重量。據環保署環境資源資料庫以及看守台灣協會發布的統計資料,2018年台灣生產了974萬噸一般廢棄物(含水),塑膠大約占166~205萬噸(約占17~21%),其中塑膠回收總量不到30%,而有效再利用的比例則更低,有高達七成以上的廢塑膠多以焚化處理。
 
有鑑於此,自2010年後世界各國(包含台灣)對於限塑法令的訂定與實施的時程皆有明確的規範。聯合國環境署聯合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在今(2019)年3月與各國超過350家廠商聯合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規定在2025年100%的塑膠包裝材料需要可重複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而歐盟同樣在今年5月發布全球塑膠戰略宣言,明確規定成員國必須在2030年以前達到上述的目標。
 
面對成長迅速的塑膠使用量,全球研究人員也開始針對可循環再利用等議題提供解決方案,如利用化學反應方式將塑膠高分子結構裂解成單體原料(圖一),甚至是輕油燃料。本文以四種常見的塑料材質為例,分享廢棄物化學回收循環再利用的現況,以及工研院材化所於塑料化學回收再生的研發進展。
 
圖一、利用化學裂解法進行塑膠材料回收再利用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化學回收技術
PET化學回收技術是利用解鏈劑將PET酯基進行斷鍵,以降解為二元醇、二元酸與二元胺等單體,可再作為PET聚合的原料循環利用。目前化學解鏈製程主要有水解法、醇解法、單醇解法、甲醇解法及胺解法,其技術比較整理如表一。
 
表一、PET化學解鏈製程比較
表一、PET化學解鏈製程比較
 
瑞士的gr3n公司在PET解鏈技術開發上,主要著重於具有經濟效益之製程設計。相較於傳統醇解、水解及酸解等長達數小時的製程時間及高耗能缺點,gr3n公司整合鹼性水解與微波製程(圖八),製程時間能大幅縮減至約10分鐘(表三)。此外,由於微波輻射在PET解聚過程可視為觸媒系統,且因解聚為放熱反應,故不需額外使用能量來維持高溫狀態。
 
荷蘭Ioniqa Technologies開發出的磁性觸媒材料,可回收觸媒並同時分離PET塑料回收產物中的著色劑和汙染物(圖九)。Ioniqa將PET廢料切成碎片,再將其分散至乙二醇中…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96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