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三維結構整合分析於牙科生醫材料研發之應用

 

刊登日期:2019/7/5
  • 字級

電腦斷層掃描的發展不僅促成了近年來牙科臨床治療技術的進步,於牙科研究方面亦有諸多應用。本文包含了兩例關於牙科材料之研發與X光三維微電腦斷層結構整合分析之應用案例。第一例為抗牙本質敏感材料之非活體試驗,使用超高解析度之次微米X光電腦斷層掃描儀分析,並與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之影像相佐證。第二例為覆髓材料之動物模型試驗,以高解析微米電腦斷層掃描儀進行非破壞性掃描,並進一步驗證組織切片染色的結果。
 
本文將從以下大綱,提供兩例關於三維X光電腦斷層結構整合分析於牙科材料研發之應用科學研究案例,同時與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和組織切片之二維影像來搭配討論。
‧前言
‧X光三維結構整合分析於抗牙本質敏感材料之應用
‧X光三維結構整合分析於牙科覆髓材料之組織再生應用
‧結語
 
【內文精選】
前言
目前高解析度的微電腦斷層掃描儀於牙科相關研究方面,無論是於非活體或活體皆有相當的應用性。在非活體方面,可以涵蓋齒槽骨結構和力學特性的變化、牙齒組織礦化或去礦化程度之變化、牙根管之形態或修行前後之型態表現、甚至是到直徑僅數微米的牙本質小管變化之觀察與分析。而在小鼠、大鼠或兔子等活體動物方面,可分析不同時間點的組織或器官變化(如牙本質牙髓再生或齒槽骨變化等),利用這種非破壞性的分析方法,減少動物的犧牲,達成國際間執行動物實驗之基本動物倫理原則;而與醫學臨床電腦斷層掃描相同,亦可以顯影劑來增強掃描。
 
X光三維結構整合分析於抗牙本質敏感材料之應用
牙本質(Dentin)為構成牙齒的主要結構,可保護內部牙髓組織。在露出於牙齦以上牙冠的部分,牙本質外面有礦物質含量高達96%的牙釉質(Enamel)來保護,在牙根的部分則覆蓋有牙骨質(Cementum)。然而根據統計約有10%的人,在牙冠和牙根交界處附近,齒頸部之牙釉質及牙骨質並未相連接,而產生一間隙,若是伴隨有牙齦萎縮等問題,齒頸部的牙本質就有可能直接暴露於口腔環境中。就顯微結構而言,牙本質內部被一根根的牙本質小管(Dentinal Tubule; DT)貫通,往外連接至牙冠之牙釉質,往內連通至牙髓(Rulp),管內有牙髓組織中牙本質母細胞(Odontoblast)之細胞突觸(Cell Process);因此,牙本質與牙髓可視為一複合體(Dentin-Pulp Complex)。一旦暴露出來的牙本質接觸到環境中刺激,例如溫度、滲透壓改變或是化學性刺激時,牙本質小管內的液體快速流動,造成牙本質母細胞周圍的神經末梢反應,引發病人感到短暫劇烈的牙齒痠痛及不適感,目前這種流體動力學理論(Hydrodynamic Theory)被認為是最有可能造成牙本質知覺敏感(Dentin Hypersensitivity)的機制。
 
台大口腔生醫材料實驗室與成大林弘萍教授實驗團隊所研發的材料,係將碳酸鈣浸潤入直徑約2~50 nm的中孔洞性氧化矽材料中,形成CaCO3@Mesoporous Silicate (CCMS),並與適當濃度之H3PO4作用後(CCMS-HP),可於暴露出的牙本質表面產生鈣及磷酸根離子之過飽和溶液,快速於牙本質小管內形成Dicalcium Phosphate Dehydrate (DCPD)、Tricalcium Phosphate (TCP),以及與牙齒主要礦物成分類似之Hydroxyapatite (HAp)等各種具有生物活性(Bioactive)的磷酸鈣結晶(圖一),有效增加牙本質小管的封閉性,達到長期抗敏感的效果。於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下觀察,發現塗佈CCMS-HP後,一圈圈牙本質小管橫切面內充滿了封填材料,縱切面可見一根根之小管被結晶所封填,深度約可達40 μm以上(圖二)。
 
圖一、CaCO3@Mesoporous Silicate與Phosphoric Acid (CCMS-HP)混合後,塗佈於暴露的牙本質表面,可形成仿生結晶深入於牙本質小管內,隔絕外界刺激,保護牙本質與牙髓複合體,達到抗敏感的效果
圖一、CaCO3@Mesoporous Silicate與Phosphoric Acid (CCMS-HP)混合後,塗佈於暴露的牙本質表面,可形成仿生結晶深入於牙本質小管內,隔絕外界刺激,保護牙本質與牙髓複合體,達到抗敏感的效果
 
X光三維結構整合分析於牙科覆髓材料之組織再生應用
覆髓材料發展至今,仍有臨床操作性質不佳、硬化時間過長、物理機械性質不足或誘導牙本質-牙髓再生能力不足等問題。先前本實驗室研發出以Nanocrystalline Calcium Sulfate Hemihydrate/Hydroxyapatite/Calcium Sulfate Hemihydrate (nCS/HAp/CS)為基質,攜帶複方生長因子(TGF-β1/VEGF)之覆髓材料(圖四),經過生物相容性測試以及細胞礦化行為分析,皆有優異的表現結果。我們以大鼠作為動物實驗模型,進行微米電腦斷層掃描儀(μ-CT)非破壞性檢視,觀察牙本質-牙髓再生之體積與礦物化變化,以及組織形態學分析。
 
首先使用超音波鑽針將大鼠上顎第一大臼齒之牙髓腔開擴,並進行斷髓治療(Pulpotomy),移除牙冠部分牙髓組織(Coronal Pulp Tissue)後,利用滅菌綿球進行止血,接著將覆髓材料小心放置於暴露出的根部牙髓組織(Radicular Pulp Tissue)上,最後以複合樹脂進行窩洞復形(圖五)。分別於術後0、1、2週及4週後犧牲大鼠,在犧牲前使用μ-CT進行頭部之高解析度(Resolution = 18 μm)掃描分析,接著進行組織切片染色…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五、動物實驗說明。(a)大鼠上顎第一大臼齒;(b)髓腔開擴;(c)放入覆髓材料;(d)紫色複合樹脂填補窩洞
圖五、動物實驗說明。(a)大鼠上顎第一大臼齒;(b)髓腔開擴;(c)放入覆髓材料;(d)紫色複合樹脂填補窩洞
 
作者:呂佩穎、姜昱至/國立台灣大學;林子閎/工研院材化所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91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