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臨界二氧化碳無電鍍達成應用於穿戴式裝置之複合材料

 

刊登日期:2017/10/5
  • 字級

近數十年來科技快速發展,人們對於各項電子類產品要求也隨之增加,其中穿戴式裝置為未來科技發展重點之一。在過去,多為硬式的穿戴式裝置,由於其造成使用者諸多不便,因此可撓式材料為目前穿戴式裝置的發展方向。本研究結合了金屬及其合金與布料像是尼龍6,6、聚醯亞胺以及絲綢,來賦予材料功能性。無電鍍被認為是非常具有潛力的技術,其可將金屬材料沉積在布料上。

無電鍍
無電鍍(Electroless Plating)又稱為化學鍍或自催化鍍,此原理是利用還原劑來提供電子,使電解液中的金屬離子接受電子並被還原到基板上。無電鍍技術不受限於被鍍物之性質與形狀,可在相對低溫(30~80˚C)下進行反應,以及適當的析出速率、低廉的成本等,因此無電鍍被視為極具潛力之金屬化技術。典型無電鍍技術可分為三個步驟(圖一)。本研究將以無電鍍技術沉積金屬在非導電高分子基材上,此外,以通入超臨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CO2)於無電鍍系統中,來提升傳統無電鍍性質。

超臨界二氧化碳
在傳統催化步驟中,多利用酸性敏化劑與活化劑,因此被鍍基材易遭受破壞,若以有機金屬錯合物(Organometallic Complex)配合超臨界二氧化碳之催化技術,則可除去具腐蝕性之溶液的使用。因此,催化後的基板仍保有其原結構不受破壞。而常見的有機金屬錯合物為粉末狀之乙醯丙酮-金屬(M(acac)2)或乙酸-金屬(M(OAc)2)等,這些錯合物因為非極性化合物,能夠與超臨界二氧化碳相溶,並被嵌入同為非極性或弱極性的基材中。本文將以Pd(acac)2與Pt(acac)2為催化劑,配合超臨界二氧化碳,取代傳統催化步驟。此外,藉由超臨界二氧化碳,可減少對環境有害的溶液之使用,使其成為對環境友善的技術。
2. 超臨界二氧化碳輔助無電鍍鎳於大尺寸聚醯亞胺(Polyimide)
由於超臨界二氧化碳擁有高自擴散性與低黏度等特性,其在反應槽中對基材有高通透性,因此可將大尺寸可撓式基板(14 cm × 4.5 cm)摺疊後進行催化(圖八)。圖九分別表示經由Pd(acac)2觸媒超臨界二氧化碳催化一小時後,再以傳統鎳(Ni)鍍液進行3分鐘、5分鐘、6分鐘與8分鐘金屬化之試片,隨著沉積時間增加,基板表面的鎳金屬包覆率也隨之增長。

圖八、以超臨界二氧化碳輔助Pd(acac)2催化大尺寸聚醯亞胺之流程圖
圖八、以超臨界二氧化碳輔助Pd(acac)2催化大尺寸聚醯亞胺之流程圖

穿戴式裝置於生物相容性之議題
上述兩章節皆由鎳來完成不導電高分子基材之金屬化,然而隨著對於裝置機能需求的增加,穿戴式裝置更貼近人體,亦或植入人體。鎳金屬因擁有上述等優點,而被廣泛運用在穿戴式裝置的金屬化,然而鎳金屬對於人體會引起過敏反應,此為鎳金屬應用成為穿戴式裝置所需克服之議題。白金(Pt)為對人體相容性極高之金屬,除此之外,白金亦含有高導電性與高耐蝕性,因此白金被認為是應用於穿戴式裝置中非常具有潛力之金屬,以下將探討在不同可撓式非導電高分子上之白金金屬化。
1. 超臨界二氧化碳輔助無電鍍白金於尼龍6,6纖維
圖十三(a, b)為未經處理的尼龍6,6纖維,以及經由10秒鐘傳統催化,並浸置於傳統白金鍍液4小時後的光學顯微鏡(OM)圖。圖十三(b)中不平整部分以及顆粒為經由傳統催化後所造成的缺陷,且基材無呈現明顯的金屬色。因此,以超臨界二氧化碳輔助之催化過程,幫助基材保留其原結構,成為無電鍍白金重要的一環。圖十四為經由超臨界二氧化碳伴隨Pt(acac)2催化2小時,浸置於傳統白金鍍液4小時後之OM圖。經超臨界二氧化碳催化後的基板仍保有其完整結構,其有助於白金成功平滑地析出於纖維基材上....…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十三、(a)未經處理的尼龍6,6纖維;(b)經由10秒鐘傳統催化後,並浸置於傳統白金鍍液4小時後
圖十三、(a)未經處理的尼龍6,6纖維;(b)經由10秒鐘傳統催化後,並浸置於傳統白金鍍液4小時後

作者:邱琬婷、佐野光雄、張坐福、陳君怡、曽根正人/東京工業大學;王正全/工研院材化所;黒子弘道/奈良女子大學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70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