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誠 / 工研院產經中心
石化產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提供關鍵原料給高科技業、汽車業、紡織業、鞋業等產業,是國內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中國大陸是我國石化產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其發展變化深遠影響我國石化產業的發展。本文將分析中國大陸石化產業近年的發展與未來趨勢,供業界先進們參考。
一、中國大陸石化產業現況
中國大陸的石化產業起始於 1956 年蘭州煉油廠,1958年第一座大型煉油廠開始生產,歷經「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的規劃,積極推動大型石化基地的興建,在煉化一體的基礎上,達到規模經濟以及生產效率。中國歷經 40多年的努力,隨著大型石化基地陸續地完工投產,已經形成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個大規模的石化產業聚落。
中國大陸於 2014年 4月啟動了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執行時間由 2016年至 2020年,將為實踐十八大 2020年願景之重要階段。在石化產業發展上,提出了「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以石化產業優化、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傳統化工升級等四項為重點發展方向,並重點建設七大石化產業基地。
圖一、中國大陸石化產業區域聚落與主要生產基地
圖一顯示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中,針對石化產業,提出了《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並於2014年9月初已獲得中國大陸國務院同意。方案中提出,將推動產業聚落發展,重點建設七大石化產業基地。環渤海地區因為豐富的石油資源帶動了石化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群聚的形成。包括大連長興島(西中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雲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同時推動現代煤化工升級示範。
另外,方案中更規劃了中國大陸石油和化工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主要分為石化產業優化、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傳統化工升級等四個方向。另外,更規劃了“十三五”期間中國大陸化工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目標,產量規模將由 2013年的千萬噸級提升至 2020年的億噸級。其中,煤化工產量規模將從 2013年的 915 萬噸增加到 8,929 萬噸。
二、中國大陸石化產業的變化動態
中國大陸挾其廣大的人口,提供石化產品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因此得以在「十五、十一五」期間快速擴充石化產品生產設備,使得許多石化產品的產能在數年間倍增。2005年,中國大陸乙烯產能僅 757 萬公噸,短短 10年間,增加至 2015年的 1,887萬公噸,若加計近年新建的煤化工專案,乙烯產能接近2,200萬公噸;產能增加幅度最快的莫過於純對苯二甲酸(PTA),2015年中國大陸產能高達 3,580萬公噸,與 2005年的 576萬公噸相比,增加了 6倍之多,相當驚人(表一)。
然而在「十五、十一五」期間快速擴充的策略卻無法複製在十二五計畫。原本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大陸計畫新建多座大型石化生產基地,卻因為全球經濟面臨不景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影響石化產品的市場成長率。此外,高油價時期,衝擊以輕油進料的石化廠商,而中國大陸預計新建的大型石化生產基地皆為輕油進料,因此許多項目面臨延遲、停擺,包括:湛江石化、台州石化、鎮海煉化二期、海南煉化以及台商關注的「 海西大乙烯專案」,截至現在,仍尚未動工興建---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