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正向改變的驅動力

 

刊登日期:2014/2/5
  • 字級

赫胥黎曾經描繪出一個美麗新世界(Aldous L. Huxley, 1932, Brave New World),用諷喻性的故事,告訴我們科技應該要為人而造,而非奴役人類或要人類去順應科技。我們都對未來有許多想像,當建築愈來愈高,直向天際(杜拜哈里發塔、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台北101);居家生活愈來愈科幻,數位智能(雲端科技、Big Data、體感互動);先進科技究竟為我們形塑什麼樣的未來?設計又能回應以什麼樣的期待?

創作構想沒有特定的形式,但透過科技、設計與藝術的融會表現,人文思維得以具體實踐,並顯露需要細細品嚐的醍醐味。數位美學固然是「設計-藝術」的可見趨勢,藉科技來表達設計的藝術性也只是創作途徑之一,不同於繪畫、雕刻等偏屬裝飾的藝術品,設計品由於具備功能,似乎較可融入生活,也讓科技更容易掌握與理解;而其可複製性(且不論是大量、少量或限量),讓創作者能相對廣泛地透過作品與他者溝通,藉以闡述個人思維。

我們或許不能像《鋼鐵人》快速變形,打擊邪惡,但像《小鬼大間諜》中諸多超炫配備(潛水艇跑車、噴射背包、間諜手錶),的確逐步實現在日常生活,如果科技所造成的影響與改變不可避免,設計所該做的則是,發掘出深層而有意義的人性需求,利用科技對社會做出「正向」的改變。雞蛋+麵粉+烤箱,並不就等於蛋糕!前述種種設計例舉,並非是諸多問題的唯一正解,相信在未來也會得到嚴酷檢驗,烏托邦未必存在,但我們仍然相信並期待,「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可以透過「設計」實踐出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