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工學研究所改良赤鐵礦(αFe2O3),將鐵(Fe)中10%替換成銠(Rh),使能隙(Band Gap)由2.2Ev縮小至1.5eV,可吸收光源由以往的600nm提高到700-950nm,並確認在此近紅外線領域也可產生光電流,抑制結晶成長方向以延長光載波壽命,提高了可視光域(400-600nm)下的光電變換率,實驗中採用加入銠元素的赤鐵礦薄膜,成功使光電化學元件在700-950nm近紅外線領域產生光電流,可應用於提高太陽電池發光效率。 資料來源: 化學工業日報 / 材料世界網編譯 加入會員 分享 轉寄 聯絡我們 延伸閱讀 磷烯奈米帶可望促進次世代太陽電池高性能化 活用無機系添加劑之單層奈米碳管分散液 量子點粒子材料合成與應用介紹 World Smart Energy Week 2016東京現場直擊系列報導一 高光電轉換效率的太陽電池新材料與加工技術 熱門閱讀 從2024 ICEP看國際半導體先進封裝技術 交聯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策略:挑戰與前景 先進封裝與3D IC的未來:深入解析混合接合技術 聚碳酸酯(PC)化學解聚與低碳環氧樹脂開發技術 從CHINAPLAS 2024 看橡塑材料發展現況(上) 相關廠商 金屬3D列印服務平台 喬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正越企業有限公司 桂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東樹脂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志宸科技有限公司 台灣大金先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