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刊登日期
  • ZACROS開發出軟包裝複合薄膜回收技術

    日本ZACROS開發了一項可同時去除食品或日用品等軟包裝積層膜之黏著劑與印刷油墨的技術。該公司自行開發出一種可同時去除黏著劑與印刷油墨的溶液,今後將以此技術為基礎展開回收系統的建構,並於2027年達到實用化之目標。使用於食品包裝或日用品補充包等的積層膜係以尼龍、聚乙烯等多種材料透過接著劑貼合以提升強度、阻隔性、密封性等機能。為了將此類積層膜進行高品質回收,必須去除層與層之間的接著劑以分離各層,同時也要去除印有商品名稱與設計圖樣的印刷油墨。然而,積層膜的分離難度高,因此至今多以熱回收或廢棄處理為主

    2025/07/21
  • Clariant推出PFAS-free壓出成形加工助劑

    瑞士Clariant推出了一項適用於聚烯烴壓出成形製程的新型聚合物加工助劑「AddWorks PPA」系列。由於不含全氟/多氟烷基物質,可望作為具有永續性的新一代加工助劑,取代既有氟聚合物類添加劑。此次推出的新製品包括了「AddWorks PPA 101 FG」與「AddWorks PPA 122 G」兩種類型。該系列可提升擠出製程的生產率、抑制「鯊魚皮」狀的表面缺陷,並改善薄膜的表面光滑度。此外,新製品不會影響光學與機械性能,對後續製程的影響亦降至最低。除了不含PFAS之外

    2025/07/18
  • 三菱化學開發出超低線膨脹、低異向性之PC材料

    日本三菱化學開發了一項超低線膨脹性且低異向性之聚碳酸酯(PC)材料,以其自有複合化、合金化以及混練等技術實現了業界最高等級的性能,可望解決金屬與玻璃等異質材料組合使用時因線膨脹係數(CTE)差異而產生的問題。此外,由於具有優異的表面外觀與塗裝外觀,故可廣泛適用於汽車、光學相關等用途。在使用10×10 mm、厚度2 mm正方形樣本的實驗中,含30%填料強化等級的CTE為 2.9×10-5/K~3.2×10-5/K,含40%填料強化等級則為 2.1×10-5/K~2.6×10-5/K

    2025/07/17
  • TOSOH開發出利用生物質材料之特殊合成橡膠製法

    日本TOSOH開發一項應用於特殊合成橡膠「TOSO-CSM」的生質原料製程,並已確立量產技術。且在氯磺化聚乙烯領域為世界首例。製品「TOSO-CSM」中的碳原子有90%以上來自生質來源。TOSOH的目「TOSO-CSM」具有優異的耐久性,可延長應用產品的使用壽命,廣泛採用於工業化學品、接著劑、橡膠布、扶手等領域。在包含聚乙烯的氯化與氯磺化等製程中,TOSOH成功地將原料PE替換為生質來源材料,並開發出能展現與既有產品同等物性的製程技術。雖然以往的「TOSO-CSM」本身與一般塑膠相比已屬

    2025/07/16
  • 東京大學實現次世代半導體玻璃基板之微細雷射加工

    東京大學開發了一項適用於半導體基板用玻璃材料之極微細雷射鑽孔加工技術。研究團隊利用深紫外區域的超短脈衝雷射,成功在AGC公司為半導體電路基板所開發的無鹼玻璃材料「EN-A1」上,鑽出直徑小於10 μm、長寬比約為20的微細孔洞。此項技術可望應用於次世代半導體封裝所需之電極導通孔的製作。過往電路基板多採用樹脂材料,但考量高頻特性、面積大且表面平坦、以及能與矽材料的熱特性配合等因素,促使採用玻璃材料的趨勢漸起。雖然電路基板製作過程須包含導通孔等微細加工,但由於玻璃屬於脆性材料,加工時容易產生裂痕等問題

    2025/07/15
  • 東芝開發出可大幅提高功率密度之「樹脂絕緣型SiC功率半導體模組」

    日本東芝開發了一款可大幅提升功率密度的「樹脂絕緣型碳化矽(SiC)功率半導體模組」。該模組採用了東芝自有的小面積晶片分散配置設計技術,以及運用人工智慧(AI)的設計最佳化技術,成功試作出樹脂絕緣型SiC功率模組。實驗結果顯示,相較於既有陶瓷絕緣型SiC功率模組,其熱阻降低了21%。此外,經過試算可知,若將新開發的模組應用於一般逆變器中,冷卻系統的尺寸可減少達61%,可望有助於電力轉換器的小型化,進而降低設置空間與成本。新開發的模組將搭載的晶片面積縮小,並將更多晶片分散配置於整個模組中,藉此擴大散熱面積

    2025/07/14
  • NanoAlloy Technolog利用單層石墨烯奈米多孔材料,開發出高性能燃料電池觸媒

    日本NanoAlloy Technology確立了一項高性能燃料電池觸媒的製造方法,並將邁入商業化階段。新觸媒係以單層石墨烯奈米多孔材料「石墨烯中孔洞海綿狀材料」作為載體開發而成的白金觸媒,活性與耐久性均優於市售標準觸媒。NanoAlloy Technology擁有奈米合金粒子的製造技術,並欲透過多元素合金的優異穩定性,發掘在燃料電池觸媒用途的發展潛力。此次則挑戰支撐金屬粒子的載體改良。燃料電池的正極反應中,氫離子、電子與氧氣反應生成水,但同時也可能發生載體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的副反應

    2025/07/12
  • 將雨滴重力轉換為能量,可活用於城市狹窄空間的次世代發電技術

    新加坡國立大學著眼於雨滴落下時水與空氣交替流動現象形成「塞流」的流體模式,透過利用此現象,成功地將雨滴的動能引發電荷分離,進而產生電力。在實驗中,這項技術實現了超過10%的能量轉換效率以及每平方公尺約100 W的電力密度。相較於一般摩擦發電奈米發電機技術僅有1~2%的效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技術高出5倍以上,並具備在下雨天也能發電的優勢。雖然平均而言,太陽能板每平方公尺可產生約210 W的電力,新技術在效率與輸出上尚不及太陽能板,但在空間狹小或天氣陰霾的情況下仍能穩定運作,故可望成為新的發電選項

    2025/07/12
  • GM與LG開發出適用於大型EV之富錳方形電池

    美國通用汽車與韓國LG Energy Solution共同開發出一款適用於電動貨卡車、大型SUV的高錳含量鋰離子方形電池。目前GM已著手在美國密西根州建置電池開發中心,並在LG Energy Solution的設施進行量產前最終產品設計驗證。預計於2027年下半年開始試作生產,並計劃在2028年前透過合資電池公司Ultium Cells啟動量產。目前GM電動貨卡車與SUV電動車搭載了高鎳NMCA(鎳、錳、鈷、鋁氧化物)電池。一般高鎳電池的材料組成大約為鎳85%、錳10%、鈷5%,此次開發的富錳鋰電池

    2025/07/12
  • OHARA拓展玻璃陶瓷材料次世代電池領域的應用開發

    日本OHARA加速展開玻璃陶瓷材料在次世代電池的應用發展,目前已開發了固體電解質,並推進其在佳能全固態電池中的應用。此外,OHARA也計畫將玻璃陶瓷燒結基板作為鋰空氣電池、鋰水電池等電池系統的固體電解質。該材料具有僅允許鋰離子通過的特性,可望對於被譽為「夢幻電池」的鋰空氣電池實用化有所貢獻。Canon以其獨家粒子控制技術製作鋰鈷氧化物正極,並搭配OHARA的固體電解質材料所試作的氧化物系全固態電池已確認可在室溫環境下正常運作。另已確認採用鎳、鈷、錳三元系的正極材料,電池亦可穩定運作。在全固態電池以外

    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