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刊登日期
  • 融合超撥水與抗污功能,NTT-AT推出全新塗佈材料

    日本NTT Advanced Technology(NTT-AT)針對天線、雷達、鐵塔、風力發電機等戶外設備的安全與維護需求,推出了新款具備自行清潔(Self-Cleaning)功能的超撥水材料,且確保具有與舊款製品同等的性能。經過改良升級的新款超撥水材料「HIREC-R」具有利用光觸媒技術達成自行清潔的機能。既有製品「HIREC100」的原料製造因採用特殊製法而有難以量產化的問題。此次透過改用更簡便的製法,解決了量產障礙,可提升生產效率

    2025/09/01
  • 透過缺磷處理提升油脂產量2倍以上,促進高效微藻生質燃料生產

    廣島大學與東京科學大學、馬自達(MAZDA)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在細胞內負責儲存養分磷的物質「多磷酸(Polyphosphate)」,與微藻類「擬球藻(Nannochloropsis)」油脂生產能力的提升密切相關。透過基因剔除(Knockout)技術促使多聚磷酸的基因失去功能後,發現細胞對磷缺乏的反應加劇,進而使油脂的產量提升到原本的2倍以上。此項技術可望應用於提升微藻類在生質燃料等領域中的應用效率

    2025/08/29
  • 廢太陽能板變資源,結合電廠排氣製造甲酸

    研究團隊在過去的研究已證實可透過純淨二氧化碳與高純度矽之間的反應還原二氧化碳以產生甲酸。此次則首次證實,即使是實際的廢棄矽與來自火力發電廠的排氣也能成功反應生成甲酸。具體而言,首先將從太陽能板分離出的矽與純二氧化碳進行反應,發現部分樣品無法順利進行還原反應。透過X光光電子能譜(XPS)分析,確認這些反應性低的矽樣品表面附著了鋁等雜質。當使用鹽酸去除鋁之後,矽的反應性顯著提升,並確認所有樣品都成功合成出甲酸。

    2025/08/28
  • JSR開發兩項創新型半導體材料,透過「塗佈」形成絕緣膜或多孔質膜

    日本JSR開發了兩項具創新概念的半導體材料。其一為「奈米片分散液」,只須塗佈即可簡便形成絕緣膜或保護膜,具有縮短製程、降低環境負荷的優點,預期可部分取代化學氣相沉積法(CVD)與原子層沉積法(ALD)等成膜製程。另一項則為「塗布型有機多孔質膜」,藉由多孔狀結構帶來的優異電氣特性,可望應用於低介電層間絕緣膜、基板材料等領域。奈米片的厚度小於1 nm,寬度則可控制在數百nm至μm等級。透過改變奈米片的種類,將可實現多樣化的性能表現

    2025/08/22
  • 橫濱國立大學開發藍光CNF,可望實現界面動作可視化

    橫濱國立大學成功研發可發出藍光的纖維素奈米纖維(Cellulose Nanofiber; CNF)。研究團隊透過導入螢光胺基酸「Acridon-2-yl-alanine (Acd)」,在保有良好的水分散性與觸變性的同時,實現CNF界面動作的「可視化」。此項技術可望應用於解析乳化劑(Emulsion)不穩定的機制、界面的動態分析、為可追溯功能進行安全性評估,以及環境友善材料的可視化評估與具備螢光機能的印刷材料等應用。

    2025/08/19
  • 常溫常壓快速分解PVDF,實現氟化鉀回收利用

    名古屋工業大學成功地將氟樹脂之一的聚偏氟乙烯(PVDF)在常溫常壓且短時間內分解為氟化鉀。研究中利用了「機械化學合成(Mechanochemical Synthesis)」技術,透過球磨機等機械力促進有機合成反應,並證實能在短短一小時內高效率地分解PVDF。此項技術可望成為兼具安全性與永續性之氟樹脂資源循環方法。以PVDF與聚四氟乙烯(PTFE)為代表的氟樹脂具有優異的耐熱性與耐化學性,廣泛應用於鋰離子電池(LiB)、半導體材料等領域。然而,此類材料使用後難以回收,絕大多數以掩埋處理。有別於傳統溶液反應

    2025/08/19
  • 利用農業廢棄物腰果殼液為原料高效率合成苯酚,產收率可達95%以上

    利用生物質資源生產苯酚的研究大多以木質來源的木質素(Lignin)為主,但複雜的反應程序為其技術瓶頸。而腰果殼液是一種油狀副產物,含有大量苯酚衍生物。研究團隊選用其中的長鏈烷基苯酚(Alkylphenol)衍生物作為原料,利用 H-ZSM-5 沸石觸媒進行轉烷化(Transalkylation)反應,成功建立一套苯酚合成產收率95%以上的反應系統。此外,研究團隊也建立了採用固定床流動反應器的連續反應流程,為未來工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腰果殼在全球每年約有400萬公噸的廢棄量

    2025/08/16
  • 業界首創減碳新模式,Lawson等啟動制服化學回收計畫

    因經年劣化或損壞而須廢棄的部分制服約900公斤作為回收對象,由MC Fashion進行制服的跨區回收與再利用,再由Resonac透過高溫處理將制服分解至分子級,生成二氧化碳等氣體。產生的二氧化碳將透過Resonac流通至市場,可再利用於店鋪冷凍冷藏設備的冷媒、植物溫室栽培的光合作用原料等用途。根據Resonac的說明,與一般焚燒處理相比,新回收方式約可減少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且約可由這批制服生成2,000公斤的二氧化碳氣體。

    2025/08/16
  • 九州工業大學開發具自我修復與回收再生性之高屈折率光學樹脂

    九州工業大學開發了一項兼具自我修復性與回收再生性的光學樹脂,可望適用於智慧型手機顯示器、眼鏡鏡片保護膜等用途,進而有助於減少塑膠廢棄物並促進資源循環。現有多數的光學樹脂在分子設計方面尚未明確達到自我修復性與回收再生性兩大特性,因此具備雙重機能的光學樹脂開發進展有限。此次開發的光學樹脂為主鏈含有乙醚(Ether)結構的Polydithiourethane(PDTU)。將PDTU製成的薄膜在破裂後,僅須將斷裂面對接加壓,數分鐘內即可重新接合,且強度可恢復至與斷裂前相當的水準

    2025/08/16
  • ZACROS開發PET離型膜高品質回收再利用技術

    日本剝離膜製造商ZACROS開發了一項回收再利用技術,可對於在電子設備製造過程中使用後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離型膜進行回收。ZACROS透過自行開發之去除離型膜表面機能層的研磨技術,並採用無需溶解薄膜即可將其製成塑膠粒的方式,進而將再生塑膠粒的性能劣化控制在最小範圍。離型膜的表面通常塗有矽膠等機能層,使其具有適當的剝離強度,藉此讓產品能夠順利地從膜上剝離。然而,這些機能層會大幅降低回收材料的品質,因此過去使用後的離型膜多以焚燒方式處理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