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大學開發出世界首創將穿孔石墨烯分子(CNAP)作為全固態鋰離子電池負極的極佳材料,並發現 CNAP 分子內部具有奈米級孔洞,將此分子的固體作為電極,製作成電池之後,鋰即能在孔洞間大量進出。相較於目前被廣泛應用的石墨電極,具有2倍以上的電力容量,在 65次充放電之後仍能保有其大容量,故受外界期待。 研究團隊此次所開發出的新材料,其起源是來自於衣物用防蟲劑-萘(俗稱樟腦丸),因其特性而轉換作為大容量電池材料應用。 資料來源: 化學工業日報 / 材料世界網編譯 分享 轉寄 聯絡我們 延伸閱讀 透過添加奈米立方體,可望大幅縮短LiB充放電時間 奈米複合碳材料於生醫及次世代鋰離子電池相關應用與未來趨勢 能源密度提高兩倍的海綿狀石墨烯 防止電池起火與爆炸的創新技術 新石墨烯構造技術可望成為鋰電池的大容量負極材料 熱門閱讀 下世代產業所需高功能性新材料—電動車用高分子材料 再生塑膠產業鏈發展現況及政策趨勢—廢塑膠回收材料 台灣優勢產業所需材料—半導體化學品 台灣石化產業未來轉型之策略方向 CO2 氫化生產甲醇新世代觸媒與程序 相關廠商 金屬3D列印服務平台 喬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正越企業有限公司 桂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東樹脂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志宸科技有限公司 台灣大金先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