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資源枯竭或經濟因素而停止開採、關閉的礦場中仍有廢水不斷湧出的處理問題待解決。一般的中和處理使用中和劑或凝集劑。錳是礦場廢水中主要含有的金屬,但由於錳的中和需要大量化學品,因此較難以處理。另一方面,錳氧化細菌可望做為中和處理的替代方法而受到關注。此細菌將氧化錳(Mn(II))轉換為二氧化錳(Mn(IV))氧化物並使其不溶化。然而,既有已知的錳氧化細菌具有無法自行提供有機物做為營養物質的「異營性(Heterotrophy)」,因此錳氧化細菌在有機物貧乏的礦場廢水中較難以發揮作用。
有鑑於此,秋田縣立大學與AIST積極投入於錳氧化細菌在缺乏有機物的情況下亦能發揮作用的研究,並試作出使用錳氧化細菌的處理裝置且將其設置於日本國內已關閉的礦場。經實證確認,成功地將98%的Mn(II)轉換為Mn(IV)氧化物,從而去除了Mn(II)。此外,礦場廢水中也含有鋅(Zn(II))離子,研究發現98%以上的鋅離子透過結合於Mn(IV)氧化物的晶體結構中並形成纖鋅錳礦類(Woodruffite;ZnMn3O7.H2O)的礦物質而被去除。
經過原因調查後,研究團隊發現此次使用的部分錳氧化細菌具有將金屬中的電子帶入細胞並代謝能量的能力,且擁有固定二氧化碳並將其轉換為有機物的特性,意即含有「自營性(Autotrophy)」的細菌。由此可知自營性細菌與異營性細菌的共同作用進而去除了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