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包裝材料市場概況

 

刊登日期:2018/12/5
  • 字級

為解決傳統塑膠對環境所造成的危害,除了各國公布限塑使用的相關禁令,廠商也研發更綠色以及對環境友善的包裝材料,如使用回收塑膠材料及發展生物可分解材料等。因此,未來食品包裝將以結合智慧包裝及綠色包裝的方向持續發展。智慧包裝隨著材料技術的改善與進步,已證實可有效延長食品的保質期。在現有包裝技術上添加更多的相關資訊,透過智慧型手機、互聯網、物聯網從而讀取產品資訊,對消費者來講,可獲得更透明的商品資訊、增加更多挑選餘地;對生產者來講,智慧包裝提供與消費者直接接觸、蒐集消費者消費習慣與資訊的平台。

本文將從以下大綱,介紹智慧包裝材料的市場概況與發展趨勢。
‧智慧包裝的定義
‧全球智慧包裝的市場概況與發展趨勢
‧全球智慧包裝的市場區域分布
‧全球智慧包裝材料市場概況
‧智慧包裝為包裝大廠帶來的助益及發展策略
 1. 智慧包裝為包裝廠商帶來的好處
 2. 新產品開發及區域業務擴展為智慧包裝大廠Amcor Limited的發展策略
‧結論
 1. 智慧包裝將成為食品包裝的趨勢
 2. 未來食品包裝將結合智慧包裝以及綠色包裝材料

【內文精選】
智慧包裝的定義
「智慧包裝」也可以稱為智能包裝、氣調包裝或活性包裝或是上述項目的組合。係指關於包裝產品,並使包裝內的產品可以有效的延長保存期限,以及將產品訊息藉由傳感器和通信功能的形式,透過雲端、互聯網的方式,將產品資訊透明化的巧妙方法。目前智慧包裝大致可分為三種:
①活性包裝(Active Packaging):係指使用具有可維持或延長架上保存期限(Shelf-life)的包裝材料,改善包裝食品的儲存條件
②氣調包裝(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是一種用於延長生鮮或微加工食品貨架期的技術
③智能包裝(Intelligent Packaging; IP):則是具有監測包裝食品的條件或環境的變化…(想要了解更多智慧包裝的內容嗎?請登入會員下載下方附檔)

全球智慧包裝的市場概況與發展趨勢
根據Accuray Research市場資料,2016年全球智慧包裝市場達321.3億美元,預估至2025年將達到521.4億美元,CAGR為5.5%。圖一為2016~2025年全球智慧包裝市場產業應用分布,從產業應用來看,以食品及飲料包裝居領先地位。

圖一、2016~2025年全球智慧包裝市場產業應用分布
圖一、2016~2025年全球智慧包裝市場產業應用分布

就各智慧包裝所採用的技術項目細分,又以Indicators(指示標籤)在2016年產值120.16億美元為市場領先的項目,預估到2025年將達到165.29億美元,2016年至2025年的CAGR為3.6%。Indicators用來取代耗時、昂貴的測量器,以改善保質期並且提供食品安全。在智慧包裝中,Indicators透過包裝的周圍條件和包裝內氣體,提供關於產品品質的訊息,還可以將Indicators附接到包裝表面或整合到包裝中,所述包裝被改進以用於確定在儲存期間形成的代謝物殘餘物。

全球智慧包裝材料市場概況
智慧包裝最主要的應用,為食品與飲料產業。其中,又以飲料產業中的乳品業應用最多,2016年占市場整體52%;其次則為食品包裝,居第二,占28%,以生鮮肉類(含禽類)應用最多。智慧包裝透過材料的改善,使其具有延長肉品保質期以及減少食物浪費的特點,近年來成為熱門的包裝研究議題。

由於全球人口結構的改變,主要集中在中產階級的壯大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加,消費行為發生轉變,消費者對食品包裝的主要需求,以安全性、便利性、易用性為主。而在零售商的部分,針對包裝的主要訴求,則以包裝便利性、可提供更長的保質期為主。近年,電商看好食品雜貨,如Walmart、Amazon表示,未來和食物相關的業務將會持續加溫,預期將會成為驅動電商事業成長的關鍵動能。2016年全球使用智慧包裝之應用比例如圖四所示。

在選擇包裝薄膜及其各自相容的設備時,保質期是終端用戶(即肉類生產商、包裝商和零售商)的關鍵參數。阻隔薄膜和採用適當的包裝技術類型(如真空和MAP)使肉類生產商、包裝商和零售商能夠將鮮肉產品的保質期延長約12倍。除此之外,薄膜還增強了肉製品的視覺外觀,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另外,生鮮肉品廠商為了增加其產品的吸引力及競爭力,開始要求對其產品所用的包裝類型以訂製的方式進行。眾所周知,包裝類型會成為消費者在做產品選擇進而決定購買的最重要選項之一(圖五)。基於上述原因,許多薄膜廠商亦已開始向客戶提供可訂製性的選項,材料因而成為最重要的包裝應用與開發之關鍵。

圖五、包裝的重要性
圖五、包裝的重要性

就生鮮肉品使用的包裝材料,以PE、PP、BOPP、EVOH、PVC、PA以及少數其他塑膠材料為主。據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生鮮肉類包裝薄膜材料產值近40億美元,預估至2026年...…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作者:陳明君/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84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